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本港加碼投入谷創科
2018年 07月 03日 09:06    香港商报
 

  定方向 注資源 育人才

  本港加碼投入谷創科

  創新科技是香港未來的增長點,特區政府近年對科研日益重視,投放資源與日俱增。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將研發總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率倍升至1.5%,並於今年財政預算中預留500億元,這為相關業界帶來鼓舞。在過去1年,港府在推動創科發展方面取得不少進展,社會各界均表示認同。 香港商報記者 黃雪峰

  以「破天荒」舉措助學界突破局限

  為了協助業界打破局限,追上國際創科潮流,林鄭月娥不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政策,為創新科技「加碼」注資,更破天荒地預留500億元。為加強創科發展,她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循八大方向,包括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技人才、提供創投資金、提供科研基建、檢視現行法例及法規、開放政府數據、由政府帶頭改變採購方法、加強科普教育。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承諾,會在2022年本屆政府任期完結前,將研發總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率倍升至1.5%,即每年達450億港元。事實上,香港研發總開支過去只佔GDP0.73%至0.76%,明顯較內地、台灣等約2%少一截,更遠遠低於韓國與以色列等主打科技產業地區的逾4%。創科界過去一直希望政府加大資源投放,協助業界在創科路上急起直追,提高研發總開支所佔比率充分回應了這個訴求。此外,政府亦為企業的研發開支提供額外稅務扣減,首200萬港元獲300%扣稅,餘額獲200%扣稅,以減輕新進企業負擔。

  為推動創科發展,林鄭月娥宣布成立由她親自領導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負責審核及督導創科相關措施及項目。為了吸引世界頂尖科研機構來港,政府預留100億元在沙田科學園內建設「醫療科技創新平台」及「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台」,期望具知名度的跨國企業可與本地大學合作進行中下游研發項目,為本地科技人才提供交流和就業的機會。

  力培養本地科技人才

  為了吸引更多科研人士留港,政府計劃在今年第三季推出「科技專才培育計劃」,在2年內資助合資格機構最多150萬元,用於聘用創科博士後專才,並會透過「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以配對資金形式資助企業人員接受高端科技培訓,提升本地人才水平;政府提高「實習研究員計劃」每月津貼額,科技園公司及數碼港所有從事創科工作的租戶都能受惠,有關計劃會於今年內進一步擴展至其他獲「創科創投基金」投資的本地科技初創企業。

  政府在《財政預算》中提出,在創新及科技基金中為科技券預留5億元。當局將從兩方面放寬科技券計劃申請資格,本地企業不論規模大小及營運年期長短均可申請,令更多中型企業和初創公司受惠。申請資格放寬後,審批程序亦會簡化,申請者不須再提交強積金供款紀錄去證明公司人數,有關公司在科技券平台登記註冊後,不須再提交商業登記證明。

  支持創科發展的政策,還包括預留逾100億元作大學研究資金、投放7億元開展智慧城市的主要基礎建設項目、撥款200億元落馬洲河套創新及科技園、向香港科技園公司撥款100億元、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100億元等。此外,創科局早前宣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詳情,為輸入海外和內地科研人才加快處理安排,得到業界人士一致支持。

  引來國際機構進駐

  事實上,特區政府銳意發展創科的決心,近年已得到國際的關注,甚至已成功吸引了國際知名學府及機構陸續進駐本港,開設研發及創新中心,當中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全球首個創新中心「MIT Hong Kong Innovation Node」,以及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的首個海外分支、設於香港科學園的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

  不過,香港創科發展之先天不足在短期內仍難以有根本性改變。由於缺乏發展國防、航天等大型科技項目的需要,加上香港工業早已北移,導致科研人才經常面對經費不足的難題,擔心難以展開研究和培訓人才,即使科研人員開發出新產品,在尋找融資或科研成果商品化方面遇到不少困難,業界均認為出路在於與內地加強合作。

  增強香港創科國際號召力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任後,隨即在推動創科發展方面推出多項措施,深得社會各界認同。政商界人士希望措施可為香港創造出合適的土壤,協助業界把握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巨大機遇,並抓緊內地科研經費「過河」的契機,共同將香港打造成國際創科中心。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表示,林鄭月娥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對如何投放資源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墨極多,反映本屆政府極重視創科。她認為內地科研經費「過河」的重要性有兩點,包括讓內地與香港的科研單位產生協同效應,以及本港科研人才有機會深入參與國家級科技項目,將有助於提高香港在國際上的號召力,相信日後可吸引更多海外創科優才及投資者來港。

  她特別指出,科研是投資巨大、回報期長、風險較高的工作,若想科研取得成果,金錢與時間缺一不可。她希望政府未來可從培育基礎科研人才手,設法抓緊今次科研資金「過河」的契機,將香港打造成國際創科中心。

  大灣區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廣闊市場

  經民聯主席、立法會工程界議員盧偉國則表示,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快將出台,相信科研人員將面對更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因內地創業環境較香港理想,除市場潛力龐大外,亦較容易找到融資,對初創公司較吸引。他認為大灣區有條件可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相信香港可憑藉「一國兩制」優勢,在「創新」及「聯繫」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將國際企業「引進來」,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他希望特區政府與中央各部委和區內各地政府加強溝通,為促進大灣區相關業界合作拆牆鬆綁,積極推動大灣區資金鏈、人才鏈、創科鏈、產業鏈的協調融合,為年輕一代提供發展機會。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恒則表示,特區政府近年為推動本地創科出了不少力,而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的其中一個「關鍵詞」就是創新科技。對於林鄭月娥提出依循八大方向推動創科發展,他認為以推動科普教育最重要,因為只有培育出大量本土科技人才,才能保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他特別指出,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加上有「落馬洲河套創新及科技園」與大灣區作為後台,相信香港有條件發展成為一流的國際創科中心。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