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中國市場巨大底氣足
2018年 07月 07日 09:52    香港商报
 

  昨日中午,中美貿易戰正式打響。專家認為,美國低估了自身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開啟貿易戰,美國所遭受的損失更大。中國對於美國的制裁,必定要作出反擊,但應注意節奏。目前,美國不僅對中國,對所有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都展開了貿易摩擦,其動機應該在與重建全球貿易體系。美國或許會成功推翻現有的貿易體系,但這對中國來說可能並不是壞事,巨大的市場就是中國巨大的底氣。

  美國受傷遠比中國大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室原副主任、獨立經濟學家金柏松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在經濟方面,中美依賴好比一個完美契合的拼圖,美國擅長金融與高科技,中國擅長製造。但是現在美國總統特朗普並不滿足於此,挑起貿易戰,想要在貨物貿易上彌補美國的逆差,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雙輸的結局,但美國所遭受的損失遠比中國大。

  金柏松認為,貨物貿易方面,中國對美國有3500億美元的貨物貿易順差,但其實這是國際分工體系決定的。例如蘋果手機,手機由美國人設計、晶片等重要零部件也是美國、日本以及韓國的,只是在中國內地組裝,中國人賺取的利潤不過手機總售價的15%,而美國的利潤佔到50%以上。那麼,中國出口至美國的蘋果手機給美國造成的逆差是100億,其實中國只賺了15億的錢。所以,如果這部分出口受到美國的制裁,那麼美國受到的損失會比中國更大,此外也傷及了日本和韓國。

  而這只是貨物貿易方面,如果要把美國出口中國的1500億商品全部制裁完,還有服務貿易。金柏松認為,中美之間貨物貿易美國是存在很大逆差,但服務貿易美國對中國卻是順差,對中國有很深的依賴。很多人覺得,美國對中國的服務貿易順差也就幾百億美元,並不很多,但這樣的統計不是很完善。例如中國在美國旅遊、購物,以及留學生的學費與消費,這些都可以算作服務貿易,這一部分就給美國提供了1500億美元的服務貿易順差,這叫做終端消費,這部分帶動美國經濟增長的數量是順差的7倍,近萬億的規模。如果貿易戰繼續升級,美國將會在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領域受到中國的雙重制裁,這樣的損失絕不只是他們財政部長羅斯所設想的0.3%。

  推翻重建貿易體系

  金柏松表示,毫無疑問貿易戰是雙輸結局,中美互相依賴,打來打去半年以後都會互相看到對方遭受的損失,因此中國應該有節奏地來應對此次貿易戰。可以看到,特朗普凡是有貿易逆差的地方,都要開火。所以,與美國有貿易摩擦的國家並不只有中國。德國或許能代表歐盟與美國達成汽車零關稅的協議,但其他方面的摩擦仍然在所難免。還有日本,兩國汽車貿易摩擦幾十年了,只可惜再低的關稅日本民眾也沒有買美國車的慾望。因為日本市場封閉度很高,美國在日本撞得頭破血流,所以現在特朗普對日本也很強硬,堅持要給日本加關稅。此外還有韓國、墨西哥等國。美國這麼做到底有何動機?仔細回想,美國一圈打下來,其實是對世貿組織現有的世界經濟體系是一個巨大的衝擊。美國或許是想將現有的貿易體系推翻重建,而美國也善於推倒重來的操作。

  所以說為什麼中國要掌握反擊節奏呢?金柏松認為,中國就是要看美國與歐盟、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國能達成怎麼樣的協議。很可能美國打完一圈以後,世貿組織的協議就不管用了。而這並不意味?對中國不利。很多人對中國經濟的認識不足,實際上中國經濟在世界上存在不可取代的優勢,最典型的就是巨大的市場。即使WTO不再存在,包括美國在內,誰又能拋棄中國市場?美國可以不給中國高科技,那中國也可以不給美國市場。實行互惠貿易,或許是未來世界貿易發展的新方向,特朗普提出「美國優先」,試問哪個國家不是以自己國家的公民優先呢?即使未來世界貿易重組,中國依然有不可取代的優勢,巨大的市場就是中國巨大的底氣。

  中國手握不少底牌

  至於特朗普一直威脅中國稱如果中國採取對應的措施,將提高制裁的力度。金柏松認為,無須理會美國威脅,美國善於使用恐嚇的手法。但美國的恐嚇有時候對中東的小國都毫無意義,何況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所以主要關注點還是美國接下來如何出牌。

  高盛曾有報告指出,美國在里根時代就曾用加關稅的方式想減少貿易逆差,但結果是美國人民付出了更多的代價,因此而放棄。特朗普也是一樣,半年以後,貿易戰的後果就會出來,如果美國人認為自己受到了損失,政策不做調整,總統可能也要換人了。

  中國可以走一步看一步。如果特朗普把4500億牌都打了,那麼中國還有服務貿易,服務貿易後面還有美國國債。金柏松認為,美聯儲在加息縮表,也就是在拋售美國國債,加息也在吸收美國資金,這對美國國債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如果中國拋售美債轉而買入黃金,這將衝擊美元匯率。所以,中國對於美國,還有很多底牌可以打,完全不懼。

  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