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中有多本關於「媽祖天后」書刊。這位福建姑娘,自宋代以來過千年歷史中備受普羅大眾敬拜,其后亦得到朝廷肯定成為女神。香港地供奉天后的宮廟亦眾多,其間以佛堂大廟(天后古廟)史迹最豐,誕况最盛。
仁風共仰千歲流芳
宋太祖乾德年間,閩南沿海巡檢林惟愨駕官船於海域以防海盜及緝捕走私茶鹽,林官的六世祖林蘊系唐貞元年間名聞莆田「九牧林」之一,官至邵州刺史。林惟愨年登四十,已有五女一男,然恐一子單薄,難以傳宗接代,與夫人王氏朝夕焚香求神可再賜麟兒,果然得願,但卻是女兒。出生時湄洲島上紅光照耀,此异象為偉人降臨普遍迹象,亦中國歷代傳奇傳承。
由於媽祖出生廿多天均未聞啼聲,故取名默為名字,福建稱女兒為娘因而全名為林默娘,即后稱天后娘娘。默娘有五姐喜食魚肉,唯默娘不愛葷腥之物,喜素食及虔誠禮佛。十三歲時遇道士玄通授玄微秘法,十六歲得神人向她顯現授銅符,自此專心研究,得一身法術能驅邪救危,常施法救鄉人。廿三歲時於湄洲西北桃花山中收伏怪异,即目前所見天后廟中左右護神千里眼及順風耳。而千里眼有利航海時遠見天際,使航運安全而順利;順風耳則知吹何方風勢,更有利航船進退。
媽祖於廿八歲時,告家人要登山禮神,果然登山湄峰衣褲飄起,冉冉升空進入雲端,且聞仙樂響起、霞光萬道,眾多仙女簇擁下脫離凡塵。筆者往湄洲島,確有巨石,稱「媽祖升天處」註明。
天后宮廟匾立閩粵港
香港地臨海濱著名海灣,多建有天后廟(媽廟、天妃廟,各朝不同賜封),也非僅海上作業或艇家才奉拜,陸居者各行各業均有敬奉者,且組花炮會,每逢農历三月廿三有進香之舉,另有四月初三(青衣島等)亦為拜天后吉日,地域及奉拜日子有別,實為平衡作息休假有關,而拜天后賀誕后必往酒樓或食堂聚餐,如各單位集中於正日則訂位也有困難。花炮會與國術亦關系密切,誕期四周鑼鼓喧天,著名元朗十八鄉每年天后誕大巡游,吸引成千上萬觀眾,且被列入非物質遺產項目。
民間信仰健身睦鄰
中國眾多民間信仰節慶,承傳農業社會休镕傳統豐富國民生活空間,更是為新一代灌輸愛國親民美譽,系品德教育重要一環。回歸后香港地有關方面更應大力推廣及資助。喜見的是許多學校組辦國術班,不讓空手道、柔道、合氣道專美。學功夫(國術)曾被誤解,那是受戲劇傳媒影響,以為學識功夫便好勇斗狠,其實功夫好自然重要,更高層次的是武德。國際間體育以功利為主,高手身價亦高;中國歷史文化悠久,能文能武系主旨,槍炮世界令世人誤解學功夫無用論,多好身手也不及一粒子彈,可想這誤解太深刻了。強身健體是學功夫主題,故武德為重,功夫次之,世人為功利所蒙蔽,自然以勝者為王作目的。所謂「一山尚有一山高」,文明世界當以德服天下才是正道。
佛堂大廟位處清水灣半島,背負田下山,面向南堂島,相對而言大廟又稱北堂。據言天后廟昔日位處南堂島(東龍島今只有一間洪聖廟),曾幾何時當善信於南堂燒香時,烟卻在北堂飄起;而南堂敲鼓聲響於北堂,故善信將天后由南堂遷往目前北堂。姑勿論傳說真確與否,從地理環境而言北堂比南堂優勝得多,灣大好泊船外,陸路亦可由九龍半島驅車直達,且廟靠山北堂比南堂高大,何况九龍半島人多勢眾吞吐進退更為暢順。
佛堂大廟后林存宋代古代石刻一通,系重要香港前代史物證,可惜有關方面尚沒有更好措施保護這重要文獻石刻,一百個海洋公園也不及這古代石刻對香港文化價值。香港是商業社會,這也難怪了。將軍澳往布袋澳專線小巴於大廟坳落車,步行十分鐘即到大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