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房屋問題不能完全靠市場
房協日前叫苦,擔心在新居屋定價機制下,會帶來財政壓力;有見及此,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鄭重表示,資助房屋一定是以目標組群的負擔能力來定價,由於這樣而對房協之類產生財政負擔問題,當局會「一力承擔」。的確,觀乎今日香港樓市,要紓解市民的住屋困難,很大程度須靠資助房屋;房協作為資助房屋的重要供應者,無疑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新定價機制乃政府的新安排,當局對此作出財政背書實在理所當然。
房協作為一個法定機構,即使很多土地來自政府,基本上要自負盈虧。然而,由增加資助房屋的折扣,到增加資助房屋的供應種類,即不單止新居屋折扣將擴大至約市價52折,另外綠置居的折扣也擴大至約市價42折,還新增了一層約相當市價62折至72折的港人首置上車盤,這一切均意味着提供資助出售房屋的機構--包括房協本身,其售樓收益勢必減少,財政壓力亦必愈來愈重。房協主席鄔滿海日前便透露,按新定價機制計算,每賣一個新界單位便蝕50萬元,每賣一個市區單位更蝕100萬元。在房屋供應趨多,是故資助房屋供應也將同步遞增,當局并放言公私營「六四比」或會松動;由是觀之,政府倘不加大對房協的財政支持,甚至為房協的營運包底,相關措施根本難以持續。所以,林鄭向房協大派定心丸直言會「一力承擔」,非但是題中應有之義,亦是貫徹落實新房策的必然之然。
事實上,香港樓市累升至今,私營市場基本已無法回應一般市民的置業需求--可以說,市場分配機制已告失效。因此,政府實不得不加強對樓市的干預介入,從而更好理順供求,進行補底,以紓民困。畢竟,市場誠為資源分配的最佳工具,惟市場并非萬能,尤其過去一段時間已受非常寬松貨幣政策等扭曲;試問一手新盤索價動輒升至逾萬元一尺,又有多少市民能夠負擔得到?社會主流經已有個共識,就是房屋供應不能單靠市場,政府必須共同承擔及積極應對方成。林鄭早前新公布的新六招便循此入手,包括前述的擴大資助房屋折扣、加拓資助房屋階梯,以及改撥多幅私營房屋土地作公營房屋用等,均體現了政府牽頭引導的分配公義,好使土地此一珍貴而短缺的公共資源能有效解決民生基本需要。可見,政府房策已現一定調整,未來土地供應方向勢減少市場主導,公營補底功能則料獲加強。當然,正如房協所預言般,這必加重公共財政負擔,畢竟賣私營土地是賺錢的、賣公營房屋是蝕錢的。不過,有鑒市場當前窘局,政府將賣地所得更多用諸發展公營房屋,亦為房屋之上財富再分配的一個合理合情辦法。
未來數月內,從土地供應大辯論的諮詢結果出籠,到林鄭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都可預示到本港房屋市場將會發生變化。應當怎樣變?大變還是小變?可以肯定,乃土地供應大餅必須變大,另外公營房屋供應比例亦然;於此失衡市况,唯有朝着擴大供應方向戮力務實前進,則香港房困才能夠見到出路,市民住得貴、住得細、住得擠的根本問題才能夠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