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張建宗為商報撰文談四十載滄桑巨變
2018年 07月 17日 00:55    香港商报
 

  張建宗為商報撰文談四十載滄桑巨變

  改革開放為港辟新路向

  【編者按】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為本報發來專文,不僅盛赞國家改革開放四十載成就輝煌,亦傳達這40年來香港乘着改革開放的洪流成功實現經濟轉型,并因此奠定了亞太商業和金融樞紐的地位。張建宗還指,未來香港將繼續盡己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做好國家與環球經濟的橋梁,積極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努力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國家作出新的貢獻。以下為專文全文(標題與文中小題均為編輯所加):

  2018年是國家推行改革開放的第四十個年頭。40年過去,國家已從農業經濟社會逐步攀升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轉變之大,實在令人赞嘆不已。

  40年前,中央政府決定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實現生產、管理制度現代化。這項重要決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遷。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總量連番上升,屢創經濟奇迹,令世人刮目相看。40年后的今日,中國的經濟總量增長225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升至8800美元。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也是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改革開放助港經濟轉型

  隨着國家的經濟體制發生巨大轉變,香港的經濟體系也經歷不少變化。回望過去,本地經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仍是以工業和制造業為主;時至今日,香港已蛻變成為舉世知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加上受惠於國家政策支持,更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

  在國家改革開放初期,香港社會各界都抓緊機會,北上發展,也帶動了本港經濟急速轉型,從制造業走向服務業,發展成為今日的國際大都會,并奠定亞太區商業和金融樞紐的地位。同時,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中發揮了甚為獨特的作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港商扮演了開拓者的角色。大批香港企業家率先往內地投資,除了為國家發展引入外來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外,還帶動了外商進入內地投資。

  港成中外接軌最主要橋梁

  在這40年來,香港一直盡己所長,服務國家所需。本港穩占一流國際城市的地位,且建立了龐大的國際聯繫網絡,早已成為國家與環球經濟接軌的最主要橋梁,為把外資「引進來」和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搭建了穩健的平台。香港與內地經濟快速融合,不僅有助促進內地經濟迅速增長,也為本身發展開辟了新路向。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外的大門逐步打開,在沿海地區設立多個經濟特區,作為對外開放的試點。自各種開放措施推行以來,國內生產總值急劇增長,到2017年已超過80萬億人民幣,占全球生產總值的15%。同期,內地的人口也從9億增至13億,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充足勞動力,并制造了有利條件,配合國家近年積極推動內需的工作方針。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也跟隨改革開放的步伐,由1978年約850億港元,增至超過20000億港元。香港的人口也從當年的460萬增至今日的740萬。以上種種數據,都足以證明國家與香港在過去一直互相支持、優勢互補,「同發展」、「共繁榮」。

  共築灣區國際創科高地

  我曾經在網誌上提及,在上世紀80年代,我曾出任新界北區(即粉嶺、上水、沙頭角和打鼓嶺)政務專員。猶記得當年出席在深圳舉行的跨境工作會議時,開會的地方電力供應并不穩定。一晃40年,深圳已變為高科技產業基地,同時是多間國內及國際電訊龍頭企業(如騰訊、華為和邁瑞)的據點。

  展望未來,我盼望深港兩方能加強合作,充分利用在落馬洲河套地區興建的「港深創新科技園」,進一步推動深港兩地的科研發展,使該處成為科研基地,吸引全球頂尖企業落戶,為國家和香港作出貢獻。事實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明確表示,香港具有雄厚的科技基礎和高質素的科技人才,加上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將開放予香港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將為香港的科研界注入更多動力,促進本地科技人才與內地合作及參與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并發揮香港在科研及國際化優勢,聚集大灣區及全球各地的創新資源,共同發展大灣區成為國際創新科技高地。

  港將繼續為國家作貢獻

  改革開放40周年,為隆重其事,國家將在北京及內地省市舉辦慶祝活動。香港特區政府也會同步慶祝這項盛事,并已開展各項慶祝活動的籌備工作。

  隨着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和蓮塘/香園圍新陸路口岸等跨境基建相繼落成,加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台,將為香港推動產業多元化創造有利條件,使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亦令今年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更富有意義。

  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是舉國盛事,香港特區政府定會趁此機會深化與內地的合作,繼續為國家作出貢獻,將改革開放的偉大理念傳承下去。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