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兩地對小米態度大不同
2018年 07月 17日 23:49    香港商报
 

 

  港股昨日顯著回落,受多個負面消息影響,包括A股表現疲弱拖累中資股、油價大跌不利油股表現,加上隔晚Netflix營運數據遠遜預期,令科技股亦「無運行」。大市不經不覺又再跌至28000點附近,能否守穩此水平相當關鍵,加上成交量依然偏軟,建議投資者宜審慎行事。

  市場焦點依然是小米(1810)。上周六滬深交易所公布,外國公司股票、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股票等暫不納入港股通股票範圍。不過,港交所(388)行政總裁大派定心丸,並指會馬上上京與中證監研究相關事宜。先不說此是否屬於股價敏感資料,但兩地交易所對小米態度大為不同,值得探討一下。

  或者是首隻同股不同權股份的關係,小米上市前後均給予外界一種享盡「特權」的感覺;另外,小米上市當日已可發行衍生產品,很快又被恒指服務公司及富時納入特定指數。結果在被動式基金「焗追」,內地美的集團又掃入近1億股的情況下,股價上市後表現相當「爭氣」。不少未有認購之散戶投資者更大呼「走寶」,皆因抱正式納入指數後,未來有望獲北水「加持」,結果看法由極度謹慎變為「人有我有」式的追貨。

  內地保障投資者勝香港

  相比香港的「有求必應」,內地卻是「嚴陣以待」。由最初熱炒CDR,到最近不太多談論,除了是希望能推出一個更完善之制度及方案外,另一個原因便是不想再次掀起市場炒風,而84條回饋問題,似乎亦掀露了不少小米在經營上的挑戰。再詳細研究上交所那份通知,內容提到不推出的原因,「一些證券公司認為,內地投資者尚未真正接觸過上述三類證券,對於這些產品的複雜度、風險缺乏了解,相關投資者教育也尚未準備」,似乎在保障投資者方面,內地可說更勝一籌。

  筆者自小米招股時已看淡,亦未有因股價上升而轉。而港交所的行動,某程度上亦可能只是一廂情願而已,筆者相信以內地監管當局思維,要內地投資者充分了解有關證券並非一時三刻的事,所以期望短時間放行的機會其實不高。不過,由於未來相信仍會有更多不同類型的大型企業上市,為免再次產生不必要之誤會,希望有關方面能多作溝通,避免再次出現相同事件,打擊投資者信心。

  耀才證券研究部總監 植耀輝

  (筆者並未持有相關股份,逢周三刊出)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