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林駿強報道:今年書展有不少知名人士舉行講座,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昨日就發布新書及演講。他說,卸任局長后有空間及時間反思,而新作不是「從政回憶錄」及「局長回憶錄」,純粹聚焦在房屋及運輸兩項政策。他承認不論任何地區,行政、立法機關都有「競爭」的意識,但他稱競爭不一定惡性,而是可互相補充。他說,兩者角色不同是正常的,最重要是彼此不要當對方成敵人。
書展發布《不能回避的現實》
張炳良昨日到香港書展出席講座,同時發布新書《不能回避的現實》,書本分為運輸篇、房屋篇兩冊。他強調,兩冊書既不是「從政回憶錄」,也不是「局長回憶錄」,純粹是聚焦在房屋、運輸兩項政策。他稱,卸任局長后,有自己的空間及時間作反思,而運輸及房屋局前副局長邱誠武亦鼓勵自己寫書。他笑言,本來只想寫一本書,但最終字數有18萬字,因此要分成兩冊出版。
張炳良既出任過問責局長,又做過學者、議員及壓力團體成員,政治經驗十分豐富。他回首道,政治問責制之下,官員本身要負責任,解釋所做的決定并承擔后果;然而,他對於有關制度能否發揮作用有疑問,因為議會等機構對於如何理解問責制都有不同。他稱,香港有許多問責力量,包括兩級議會(區議會及立法會)、申訴專員公署、審計署等等,但有時候這種問責情况出現滯后,因為許多政策決定是多年前所做,未必是時任官員的決定。
面對行政、立法關系出現緊張,張炳良不諱言,不論是任何地區,行政、立法機關都有彼此「競爭」的意識。他引伸道,政府推出政策當然會盡量爭取支持,議員則希望在政策上「增值」。惟競爭不一定惡性,而是可以互相補充。他回顧稱,當自己任局長時,處理立法會的口頭質詢十分認真,會從議員的提問了解到政策的問題。他說,行政立法機構角色不同是正常的,最重要是彼此不要當對方成敵人。
他昨日在席上都有談及高鐵「一地兩檢」。他說,這其實是香港與內地的信任問題,而現時立法會已通過的方案,兩地政府商討之時都有開心見誠地去講。他進一步說,任局長的時候,感覺不到內地想香港接受不想接受的事。他說,香港有高度自治,自己任官員時都不會主動找內地官員。
張炳良亦有被問及港鐵沙中線的工程問題。他說,在任內的時候,沒有收到現時出現的問題。他認為獨立調查委員會將調查到有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