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大家信札暨典藏精品展啟幕
見字如晤 紙短情長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書信是浪漫的,它的浪漫不只在於字裏行間,更重要的是能讓人在那些留有歲月印記的手函墨跡中感受到文化的溫度。
「見字如晤紙短情長——深圳美術館現代書畫藝術大家信札暨典藏精品展」近日在深圳美術館展出,展覽展示了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近70位名家與深圳美術館的往來信札141封,通過一封封親筆書寫的珍貴書信,從一個側面為廣大觀眾呈現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美術事業發展的生動歷史畫卷,並喚醒人們重新回歸到書寫的溫情之中。展覽將展至8月19日。香港商報記者黃鶯
「文化窗口」毗鄰港澳
深圳美術館建館40多年來利用特區「文化窗口」的作用,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積極推進海內外藝術交流。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深圳展覽館(1986年更名為深圳美術館)舉辦了一系列弘揚中國藝術的重要美術展覽,如「北京榮寶齋木版水印書畫展」「明清以來廣東書畫展」「人民美術出版社書畫原作展覽」「黃胄繪畫作品展」「蔣兆和畫展」等,並以展覽為契機收藏了一批優秀的作品。
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表示,40年前,窗是關閉的,看不到外面的風景。開窗放入大江來,中國的一切由此開始進入到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在40年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有無數的事物見證了這一歷史,在中國美術界,深圳美術館和深圳一樣自上世紀80年代初崛起,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座美術館的歷史,是一個與無數美術家交往的歷史。歷時愈久,交往愈深。可例外的是,在中國,深圳美術館並沒有久遠的歷史,卻是因為基於改革開放而突升其地位,與那個時代中的諸多美術家建立起了聯繫,表現出了它的特殊性。因為深圳臨近港澳,改革開放讓老畫家們看到了最前沿的窗前風景,感受到了新時代的春光。他們老驥伏櫪,壯心不已,來到深圳舉辦展覽和交流,為了中國藝術美好的未來,耕種播撒。
本次展覽展出邵宇、徐希、蔣兆和、吳冠中、黃胄、莊言、李燕、裘沙等近70位名家與深圳美術館往來信札,在展現美術菁英與深圳的書畫情緣的同時,也通過一份份珍貴的書信,展現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美術館特殊的窗口作用。
據深圳美術館館長張燕方介紹,這是一批彌足珍貴的珍藏,信件都來自深圳美術館第一任館長雷子源的捐贈。這批書信文稿主要寫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是改革開放啟動初期,來信內容多是談展覽工作,期望以深圳美術館為橋樑幫忙聯繫到香港等外地舉辦展覽,或者委託畫廊銷售作品。藝術家們與雷子源友誼情深,有請他購買相機、藥物等當時在內地比較稀缺的物品,還有換外匯等。
張燕方表示,這批書信文稿將會是研究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美術事業和藝術市場活動的重要文獻史料。
從書信中感受文化溫度
陳履生稱,1978年後,隨着深圳的崛起,深圳美術館逐漸成了中國美術界連接港澳與海外的橋樑。因此,一批老畫家相繼在深圳美術館舉辦展覽,居住在深圳創作作品,留下了他們暮年的藝術旅痕,成為見證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美術發展和成就的重要史料。
本次展覽的這批書信的內容廣泛,在有關聯絡展覽並與展覽相關的工作之外,還涉及到很多方面,如:陳大羽推薦南藝圖書館館長聯繫代購圖書並代售南藝老師的作品;吳冠中請轉至香港《明報》的稿件;賴少其說明展覽情況;白雪石請轉畫給香港《文匯報》參加40周年紀念畫展;沈鵬推薦賴少其的展覽;林墉推薦收購天津畫家杜滋齡作品;李世南求購《徐渭畫卷》;蔣兆和委託買相機;宋文治求結清稿費並換外匯為安徽博物館畫家購買電視機;朱屺瞻請聯絡紐約東方畫廊舉辦展覽並為協助其女婿在美定居;姚有多委託照顧趙樸初先生的姪女赴美國留學經深圳、香港的相關問題;謝稚柳請接待上海青年作家;唐雲在深圳借款、還款;楊仁愷求代購香港九龍黃醫生治手顫藥物。
陳履生表示,書信的內容雖然都是一些個人小事,卻顯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以及改革開放初期美術家的生活狀態,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期美術家的生活狀況以及品德風範。而所有的一切在今天看來恍如隔世,正說明了改革開放給中國和中國人民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所謂的以小見大,通過這些片紙隻字透射出的歷史線索,是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社會進步與美術發展的珍貴資料。
陳履生認為,這些書寫的手跡也為我們今天了解這些著名美術家的書寫狀況,包括個人的書寫習慣與行文風格,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在今天的數碼時代,當人們已經接近忘記書信的時候,看看這些一封封有着歷史印記的書信,卻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文化的溫度,而非數碼或屏幕的千篇一律。
另一方面,深圳美術館還從這些信札的作者中甄選出多位畫家的館藏精品,他們都曾在美術館舉辦過展覽或參加過相關的學術活動,如蔣兆和、唐雲、關山月、邵宇、宋文治、吳冠中、黃胄、周昌谷等,通過書信、作品和文獻,為觀眾提供了更多的視覺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