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数据驱动「有得食」
2018年 07月 27日 00:43    香港商报
 

港漂創建外賣Apps獲數百萬融資

数据驱动「有得食」

「有得食」Apps主打用28元就可以讓用戶吃到58元品質的外賣,但「有得食」本質卻是一間「大數據公司」。公司由兩位90後港漂吳藝康和龔博涵於去年11月創立,日前獲得數百萬元投資。他們說,最艱難的時候,因資金問題已經準備再過十幾日就要倒閉。香港商報記者隆豫

吳藝康2016年來浸會大學讀書時,曾住在內地學生較集中的大圍屋苑名城。已經習慣在內地叫迅速又便宜外賣的他,有一次在大圍叫一份65元的燒鴨飯外賣,送到手上最終被收140元。吳藝康覺得好「瘋狂」,自此開始思考怎樣可讓大家吃到又便宜又好味的外賣。

「一單收15元配送費慢慢開始跑,其實很多學生覺得15元一單是可以接受的,慢慢『名城外賣』這個外賣號就開始做起來了。」吳藝康說,在運營過程中試過收客人5元或10元的配送費,又試過叫一份也送、三份也送,配送時間也不定,但經過慢慢調整,最終找到一個能最大限度節省配送成本的平衡點,「當同學好有意願去吃一樣菜的時候,我統一一個時間點再一次過買完配送給他們」。從這個微信號中調整成型的商業模式亦成為現在「有得食」的運營模式,即統一收集用戶需求,再統一時間點準時配送到固定地點,如大廈、寫字樓下。

每日只有一道菜

與香港目前主流外賣平台如Deliveroo、Foodpanda可以提供海量餐食選擇不同,「有得食」每日只提供一道菜。如此看似限制了用戶選擇,不過敢於使用這樣的模式,亦因創業團隊看準了用戶的核心訴求:質高、價優、準時。香港外賣市場需求存在,重要的是以何種方式令用戶接受。吳藝康說,一開始平台每日提供幾種飯供用戶選擇,之後改成每日一種飯後確有用戶質疑選擇不夠。他向用戶解釋,「其實是我們在幫你選擇,因為就算有1000道菜給你選,你也只會選一道」,慢慢他發現用戶可以接受這種方式。

每日精挑細選的這道菜又從何而來?這就要靠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吳藝康和龔博涵讀書時修讀的都是IT相關專業,兩人發揮專業特長,通過數據分析得出不同特徵用戶最喜歡的食物、通過算法算出如何搭建配送網絡最節省成本。表面上「有得食」是一間外賣公司,內核卻是「數據」驅動。

吳藝康解釋,香港較多人用社交平台Instagram,他們就通過Instagram上Foodie的用戶食評,仔細由各個層面分析,「比如說這個地區這個年齡段的人,他們性別和偏好分別是什麼,透過大數據分析去得出在某一個地區,是有最多的人喜歡吃這樣的菜,從而將這道菜選出來。」

大數據內核服務運營模式

他們將自己的公司定位為「香港首家toB(面向企業客戶)的O2O(線上到線下)平台」,而最終目標就是發展成大數據公司。就如打車軟件滴滴出行,表面只是一個方便用戶叫車的平台,但實際上它通過用戶行為積累,搭建的大數據網絡已可以做到預判用戶叫車需求等。

「有得食」通過數據分析,得出不同區域、性別、職業、年齡人群的食物偏好和消費能力,精準提供產品,因此做到節省運輸、人力、地租和服務成本,讓配送網絡變得高效,這也是他們做到在不損失食物質素的情況下低價銷售的原因。利用大數據研究商業模式在內地已經不是新鮮事,這個創業團隊也正是抓住模式創新在香港的發展潛力,先發制人。

吳藝康和龔博涵在「名城」小區開辦粵語班而認識,後又一起運營「名城外賣」微信號,由朋友升級做商業夥伴。兩人目前分任公司CEO和COO,即使身居要職,外賣卻是親自送。用他們的話來說,「不累怎麼叫創業呢」。初期與餐廳談合作時,他們跑了2000多間餐廳,但有好多餐廳嫌他們不夠名氣不肯合作。第一間談成的餐廳是吃了半個月飯又多次拜訪老闆娘才達成合作。不過,他們說,好在香港餐廳老闆思維比較開放,願意嘗試新事物。

起步雖艱難,不過「人和」都要趕上「天時地利」。龔博涵感慨,明顯感覺到今年和去年的創業氛圍完全不一樣,各項支持創業的政策亦越來越寬鬆。近年港府陸續推出落馬洲河套項目、科技券計劃、500億元財政撥款、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等多項措施支持創科。不過,對他們來說,受益最大的還是香港政府和業界舉辦的各項交流活動,而這一點在內地就很有局限。

龔博涵說,「政府會鼓勵我們這些創業者去參加,在這些活動上我們可以建立很多社交網絡,或者是宣傳我們本身企業的品牌。」也是在這樣的活動中他們得以與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騰訊(700)主席馬化騰面對面交流,在交流中他們遇到了自己的投資人何伯權。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吴梓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