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下,不少民營企業自主研發的高精尖技術,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外壟斷,扭轉關鍵核心技術長期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前景廣闊。然而,在很多企業家看來,研發投入大、推廣難、國外企業「擠壓」等不利因素影響下,中國產品的「進口替代」之路還任重道遠。
有「核電之腎」之稱的「核電汽水分離再熱器」設備,關乎核電站工作效率,是核電站常規島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被歐洲企業壟斷。直到2015年9月,一家位於浙江桐廬的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改變了這一局面。浙江潤祁節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核電汽水分離再熱器」通過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組織的技術鑒定。專家認為,這項技術填補了內地空白,并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
但技術創新的背后,是艱難研發和推廣之路。浙江潤祁節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祁同剛稱,當初幾乎傾盡家產研發新產品,「準備好要背水一戰了」。
另外,一些進口替代產品也受到國外企業的「圍堵」。「替代進口最怕的是『我無他貴,我有他賤』。」寧波佳爾靈氣動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單軍波說。這家生產氣動元器件的行業龍頭企業新研發的電磁閥性能和國際上的產品差不多,但價格優勢明顯,只有國外同類型產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一旦出現有競爭力的可替代產品,日本和德國的企業就把產品價格從原先150元到200元一下子降到六七十元,就為了繼續搶占市場。」單軍波說。
扶持政策仍需完善
在企業看來,國家關於一系列扶持高端裝備、打造大國重器的規劃和政策頻頻出台,對科技創新企業來說是重大利好。但在新產品研制成功、投放市場擴大產能的過程中,設備升級投入等資金需求大增,一旦出現斷檔公司就面臨經營困境甚至前功盡弃,最需要完善創新投入機制和科技金融扶持等政策。
「對一些科技創新企業,需放寬關鍵裝備市場准入、支持創新企業的首台套示範應用。」祁同剛等企業家說,中國近年來的科技創新取得了很大進展,在一些領域打破了國際壟斷,有的甚至是顛覆性的創造,但在獲得市場認可上,還需再添一把火。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