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CEO北漂打工記 劉熾平成雙料打工皇帝
每個CEO(行政總裁/首席執行官)都是一家企業的靈魂人物。還記得去年《福布斯》發布了2017中國上市公司最佳CEO排行榜,騰訊控股(700)的總裁劉熾平排名榜首,而在榜單裏另一項耀眼的數據就是劉熾平的1.22億元人民幣的年薪。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不是劉熾平第一次因為令人咋舌的年薪而備受矚目了,作為香港納稅人之一的劉熾平,同樣是香港打工皇帝。事實上,像劉熾平這樣的在內地企業工作的香港CEO,都有其不同尋常的一面。 香港商報記者 鍾穎琳
劉熾平:騰訊的投資舵手
劉熾平是香港人。但他第一次曝光在鎂光燈下是在2012年,市民發現第一名的納稅人給香港政府納了7900萬元的稅,意味其年薪差不多是6個億元。有人先是去和記黃埔的財報挖了挖李嘉誠的頭號幹將——香港打工皇帝霍建寧的收入,不過他的收入才1.7億元。
最終有人翻出了港交所(388)的權益披露紀錄,發現作為騰訊總裁的劉熾平,在2010年行使了大概440萬股騰訊控股認股權,帳面獲利6個億左右,剛好符合頭名繳稅額。
騰訊去年以來引領恒指跑贏環球股市,而對騰訊貢獻最多的是遊戲業務,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劉熾平。自劉熾平2005年上任以來,便大力推進遊戲革新,買入了大量知名遊戲公司。騰訊從社交巨頭的出發點開始,通過陸陸續續的大小投資併購,逐漸填補了自身遊戲IP的不足,配合行業布局,在手遊時代過渡到自研、獨代主導的運作進程中,成為了如今掌控遊戲市場巨量資源的綜合性公司。
近年來騰訊跨界設計的投資領域頗多,其中也少不了劉熾平的戰略推動,自主發展耗時費力,不如直接買進或者控股投資,在此戰略基礎上騰訊缺什麼就買什麼,進而補充自身缺少的營養。騰訊沒有搜索做引擎就買了搜狗,沒有團購網就投了大眾點評,缺少購物平台流量,就聯合京東搞結盟,形成了多窗口業務布局,互相支撐,覆蓋了互聯網市場服務的方方面面。
對於騰訊頭等功臣這一說法,劉熾平當之無愧。
古永鏘:第一波吃新興企業的人
從小在香港生活的古永鏘,多年來輾轉美國、香港、澳洲等城市。2006年,古永鏘這位昔日搜狐總裁開始創業,推出視頻網站「優酷」。一年後,「優酷」已經成為國內視頻類網站的核心代表。2010年,優酷在美國紐約交易所上市。
搜狐的高管經歷給古永鏘的創業帶來了很多的幫助,創業初期,古永鏘卻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不到2年時間裏,為優酷迅速完成3輪共4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2007年,優酷開啟行銷元年,在行銷層面大勢發力,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積累了超過100多個一線品牌客戶的行銷合作,其中奧運是個很好的行銷契機。古永鏘高調推出「VV」的概念,這表示網站上視頻播放的總次數,這個概念直接給門戶網站最講究的概念「PV」(頁面總瀏覽量)帶來衝擊,廣告主一聽就明白,線民瀏覽文字和看視頻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廣告的含金量也隨之增長。與此同時,優酷完成日視頻播放量(VV)過億,周VV6.4億,1年內增長20倍,躍居視頻行業第一的位置。著名的「三個億」門檻理論也在2007年提出,這個理論後來成了古永鏘新身份的象徵,它爆炸性地對現存所有視頻網站給出生死宣言。
王衛:低調的快遞巨頭
1971年,王衛出生在上海。他的父親是一名空軍俄語翻譯,他的母親是江西一所大學的老師。7歲的時候,王衛隨家人搬到香港居住。90年代初,從父親那裏借到10萬元資金後,22歲的他與幾個夥伴合作成立了專送快件的公司,並於1993年成立了順豐公司,創業初期公司只有6個人。
2002年,順豐順利從加盟制轉為直營制,並在深圳設立了企業總部。隨後順豐開始訂立國內高端快遞行業的定位。2003年,與揚子江快運簽下合同,使順豐成為國內第一家使用全貨運專機的民營速遞企業。2010年,這家公司的銷售額已經達到120億元人民幣,擁有8萬名員工,年平均增長率50%,利潤率30%。
2003年對於順豐來說是轉折性的一 年。這一年春天,SARS爆發,順豐身處SARS的廣深重災地區,這次公共衛生領域的危機事件成為中國快遞行業最大的商業機會。由於人們都不敢出門,快遞的業務量猛增;疫情期間,航空公司的生意非常蕭條。2003年初,值航空運價大跌之際,順豐順勢與揚子江快運簽下合同,成為國內第一家(也是當時唯一一家)使用全貨運專機的民營速遞企業。
通過租飛機,順豐實現了全天候、全年365天無節假日派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幹線,即使頭天下午6點取件,第二天一早也能收到。憑藉革命性的服務,2003年之後,順豐的貨量增長迅速,每年增速都在50%左右。迅速增長的貨量形成的規模優勢,抵消了包機增加的成本。這種良性循環,又進一步鞏固了順豐在速度方面的優勢。順豐現已是僅次於EMS的快遞巨頭。
李寧:創立自家品牌的體操王子
李寧不是一個傳統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這幾年通過香港政府的專才計劃才正式成為一名香港人。但這之前,他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
被譽為「體操王子」的李寧先後摘取十四項世界冠軍,贏得一百多枚金牌,創造了世界體操史上的神話,1989年退役後,李寧加盟廣東健力寶集團,創立了「李寧」體育用品品牌,並以贊助1990年亞運會中國代表團為機遇,開始了李寧公司的經營業務,從而開創了中國體育用品品牌經營的先河。在李寧的努力下,2004年公司在香港上市,到2007年底,李寧牌為全球第四的體育用品產業公司,市價達50億元。
但在2010年,李寧公司一公布2011年二季度產品訂貨會情況,便引發了股票暴跌。10天內,50億元市值蒸發。很快,所有體育品牌都陷入存貨積壓的困境。
面對史無前例的危局,李寧並未保守求穩,反而更加激進。2012年5月,李寧公司以5年20億元的價格,簽下CBA聯賽主贊助商;10月,以10年1億美元簽下NBA超級巨星韋德;12月,啟動耗資18億元的「管道復興計劃」。三大手筆花費近50億元,充滿了必勝的信念。兩鬢斑白的李寧躊躇滿志地承諾:2015年將傾盡全力,帶領公司重回盈利增長的軌道。
李寧做到了,年過五旬的李寧親力親為,在公司的存亡時刻,終於爆發出果決的英雄本色。兩年來,他親自巡視專賣店,經常開會連軸轉、加班到凌晨,沒有了雙休日。就這樣,公司神奇地恢復了增長。2015年淨利潤1430萬元,首次實現扭虧為盈;最新的2016年中報顯示,上半年淨利潤增至1.13億元,已經徹底走出了危機的泥潭。李寧再次以成就證明自己的商業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