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出擊 共拓旅遊業
旅發局昨日公布,今年上半年訪港旅客突破3000萬人次,按年顯著回升10%,最主要是受惠內地客增加約13%,長途及新興旅客則增2.6%和2.3%,至於短途客數字卻微跌1.5%,整體成績令人鼓舞。商經局局長邱騰華表示,隨多項重要基建先後落成用,包括港珠澳大橋及廣深港高鐵通車,周邊地方的旅客可能會多來香港,利用香港作「一程多站」的中長線旅客亦會增長。的確,借力粵港澳大灣區出擊,攜手共拓雙向旅遊,將為香港加大旅業帶來無窮潛力。
一方面,香港須吸引更多灣區旅客來港。為何瞄準大灣區?大灣區與香港即將成功構築「一小時生活圈」,高鐵開通後由廣州到香港僅需數十分鐘車程,區內各市「同城化」發展便意味消費「同城化」,不論來港旅遊抑或來港打醬油都將恍如「同城」方便。再加上,大灣區常住人口多約6800萬,GDP總值媲美居於世界第11位的韓國,深圳、廣州、珠海等人均GDP更超越2萬美元,不比歐洲平均遜色太多,也就是說,區內蘊含龐大的內需消費力量,如果成功吸引他們重複到訪香港,對港旅遊零售業的刺激作用實在不言而喻。事實上,內地過夜旅客的人均消費金額,早就超過了美歐等地了,前者在港消費總額更是後者的10倍有多!
另方面,香港亦須聯手灣區開拓「一程多站」旅遊。灣區不單可以為港提供客源,亦即處於需求側;與此同時,亦可以為港提供景點,即是處於供應側,從而吸引更多長途旅客來港。的確,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國際機場及郵輪碼頭,意味香港有條件作為國際及灣區的旅遊中心樞紐,進一步在旅業方面扮演國家和國際的「超級聯繫人」。畢竟,灣區9市2區無疑各具特色,彼此間倘能夠強強聯手,勢必可以發揮協同效應,一同增強大家的旅遊吸引力,並有助擴大客源多樣化發展。
有見及此,政府誠宜扮演更進取、更積極的「促成者」和「推廣者」角色。查旅發局網頁內,經已上載了大灣區旅遊資訊,包括介紹了各城市的旅遊特色等。不過,單單提供「維基百科式」「硬料」是不夠的;就似在其他頁面般,都會進一步附設觀光團和主題遊的資訊,甚至可讓旅客連結到不同服務提供者報名參與,當局亦宜在「一程多站」的拓展上多下工夫,包括進一步容許不同服務提供者「推廣」相關「一程多站遊」,以至主動促成各地服務提供者推出「一程多站遊」的產品,其中不可或缺的,乃是循交通運輸入手,例如推出「高鐵券」讓旅客暢遊高鐵各站、推出「三橋券」讓旅客玩盡灣區的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大橋的沿橋各點,以及在啟德郵碼的基礎上發展「灣區郵輪遊」等等。旅發局總幹事劉鎮漢昨表示,一直有跟業界聯絡推動「一程多站」旅遊產品,未來亦會加強宣傳包括與不同國際媒體合作宣傳港珠澳大橋等。期望在系列灣區運輸基建落成後,灣區旅業協同發展的潛力能夠發揮至極,既讓更多旅客體會到香港的魅力與文化,亦讓各行各業受惠到旅遊收益紅利,而香港跟灣區亦可進一步互利共贏、攜手進步。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