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澤國水鄉 文脈悠遠
2018年 08月 14日 00:31    香港商报
 

  曲靖是雲南省第二大城市,素有「滇黔鎖鑰」、「雲南咽喉」之稱。曲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雲南建制最早的地區之一。幾千年前,曲靖先民就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種植水稻,創造文明:秦修「五尺道」、西漢設味縣、西晉設寧州,唐設曲州和靖州,迄今建制歷史兩千餘年。曲靖曾一度是全滇及川南、黔西部分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擁有五百多年南中首府的地位。

  近日,由香港商報與曲靖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作家眼中的南方古絲綢之路--知名作家曲靖行」活動,十餘名國內知名作家行走在曲靖大地,撿拾起那些深藏在曲靖漫漫歷史長河中的一粒粒文化瑰寶和遺存。 劉曉寒

  「滇南二爨」 神品瑰寶

  《爨龍顏碑》、《爨寶子碑》「二爨」是兩塊雲南「南碑瑰寶」。《爨龍顏碑》立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比《爨寶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說這兩塊碑是同時代的作品。因碑之大小、文字多寡而分稱「大小爨」。1961年,國務院正式批準「二爨」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爨寶子碑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質為沙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於雲南省曲靖縣揚旗田村,1852年移置曲靖城內,現存於曲靖一中爨軒內爨碑亭。

  碑首為半圓形,整碑呈長方形,高1.83米,寬0.68米,厚0.21米。碑文計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題名13行,每行4字,額15字,均正書,被稱為「小爨」。除最後一字缺損外,其餘均清晰可見。爨寶子碑被視為書法作品中的奇珍異寶,阮元稱它為「滇中第一石」,康有為譽為「已冠古今」。碑文記述了爨寶子的生平、家世及其政績。碑文字形雄勁古樸、用筆方折,書法在隸楷之間,體現了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一種風格,為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簡稱爨龍顏碑。與爨寶子碑相比,此碑較大,通高3.38米,上寬1.35米,下寬1.46米,厚0.25米,字數亦多,碑陽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故稱「大爨」。它是現存晉宋間雲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該碑現存於雲南省陸良縣城東南約10公里的貞元堡(又稱薛官堡)。

  爨龍顏碑,詞采富麗,文筆凝煉,反映出南中知識分子爨道慶有相當高的文學修養。從書法來看,筆力雄強,結體茂密,運筆方中帶圓,筆畫沉毅雄拔,意態奇逸,被書法界人士視若珍寶。碑文字形介於隸楷之間,風格獨特,被稱為「爨體」,是魏晉時期隸書至楷書過渡的典型。康有為對此碑推崇備至,說此碑「與靈廟碑同體,渾金璞玉,皆師元常(鍾繇)實承中朗之正統」,他在《廣藝舟雙楫?碑品》中將爨龍顏列為「古今中外楷書第一」,讚其「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當為隸、楷極則」。

  據了解,該碑撰文作者為建寧(曲靖的古稱)爨道慶。碑文詳細記載了爨氏的歷史和墓主人祖孫三代的仕歷,還記載了元嘉九年(432)益州趙廣起義波及寧州地區,爨龍顏曾參與鎮壓活動的史實。爨氏為東漢末至唐初著名的「南中大姓」之一,是當時滇東和滇池地區的世襲統治者。此碑對於研究爨氏歷史及其政權的組織機構、禮樂制度和民族關係等具有重要價值,為後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雲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從「二爨」的記載不難看出,爨氏家族曾是這片土地上的一方霸主,但爨時代顯然已悄然過去,如今,只剩這兩塊碑靜靜地佇立?,斑駁厚重、久經風雨的石壁,刻?爨氏家族的輝煌時光和中國漢字的歷史,供後人觀賞、研究、學習……

  火腿興邦 實業救國

  在雲嶺山脈烏蒙山麓,閃耀著一顆璀燦的明珠,它山清水秀,物產豐腴,人傑地靈,它就是宣威。

  宣威火腿歷史悠久、馳名中外,是宣威市的傳統名特產品,屬中國三大名腿之一,宣威也因而成了著名的雲腿之鄉。早在1915年的國際巴拿馬博覽會上宣威火腿便榮獲金質獎,成為雲南省最早進入國際市場的名特食品之一。

  宣威火腿形似琵琶,隻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適中;切開斷面,香氣濃郁,色澤鮮豔,瘦肉呈鮮紅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頭略顯桃紅,似血氣尚在滋潤,品質優良。宣威火腿經久不衰,主要是取決於其色香味美,營養豐富,風味獨特。而宣威火腿的形成,又取決於宣威獨特的自然環境及氣候條件。《宣威縣志稿》載:「宣腿著名天下,氣候使然」。進入5月後,雨季溫和的天氣和濕潤的氣候成就了火腿發酵的天然環境。而在梅雨季節,火腿身上長出一層綠菌,宣威火腿標誌性的嫣紅色、玫瑰色和火腿的馥郁香氣都在這個階段形成。

  宣威自然天成的獨特環境,造就了宣威火腿的美味,而宣威火腿之所以聞名,則不得不提到一位實業救國的工商先驅--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者、商賈將軍浦在廷。

  浦在廷(1871-1950),雲南宣威人,為宣威地方民族工業的發展乃至中國革命作出積極貢獻,是一代偉人鄧小平的岳父。浦在廷出生在雲南宣威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不願走科舉之路的他14歲時參加趕馬幫,學做生意。他從加工經營家鄉特產宣威火腿?手,宣統元年(1909年),浦在廷、陳時銓等人籌劃創辦了「宣和火腿股份有限公司」,收購鮮腿醃製加工宣威火腿或從市場購進優質宣威火腿,從事火腿貿易。

  民國七年(1918年),為擴大規模、改進工藝,浦在廷先生又創辦「宣和火腿罐頭股份有限公司」,派專人到日本、上海學習製造罐頭技術,從美國購進機械設備開發生產罐頭,除蒸煮屬土法裝置外,製罐、打蓋、切肉均用機械化,日產300罐,年產10萬罐,產品供不應求。

  1920年,「宣和火腿罐頭股份有限公司」改名為「浦在廷兄弟食品罐頭公司」(即「大有恆」商號),1923年,在廣東舉辦的全國地方名特產品賽會上,該公司生產的火腿罐頭獲優質獎章,孫中山先生為此親筆題詞「飲和食德」。從此宣威火腿名聲大振、香飄四海,除在國內銷售外,還遠銷港澳、新加坡、東南亞、日本和歐美國家,並設了26家分號。

  觀其一生,除了推動宣威火腿走向世界,揚名海內外,浦在廷還是一位積極投身於革命事業的熱血志士。1915年,蔡鍔、李烈鈞等發動反袁起義,當蔡鍔率領的護國軍經過宣威時,浦在廷親自在縣商會內設立了兵站,積極為護國軍籌集糧款,且踴躍捐獻;1916年他資助護國運動,唐繼堯授予其銀質梅花護國獎章,並親書「急公好義」相贈;1917年,隨滇軍參加孫中山先生發起的護法戰爭,並隨護法軍入粵。出資支持創辦黃埔軍校。因北伐有功,被孫中山委任為全國總商會副會長、廣東煙酒公賣局局長兼滇軍第二軍軍需處處長、贈五等嘉禾勳章、授少將軍銜,孫中山親筆題書的「少將第」、「戮力同心」如今就懸掛在浦在廷故居……

  幾百年來,火腿已融進宣威六千餘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之中,促進了宣威社會經濟及文化的巨大進步,成了宣威最負盛名的文化標誌。以浦在廷為代表的工商先驅推動了地方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如今,以宣威火腿為龍頭的生豬生產已發展成為宣威乃至雲南最有特色的一大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錢王之鄉 繁華今昔

  會澤之名,源於境內金沙江、牛欄江、小江、以禮河等數水匯合而得名。1995年被列為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的會澤,歷史悠久,在秦漢時為古夜郎地,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設堂瑯縣,是雲南最早設置的郡縣之一。唐置唐興縣,明置東川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會澤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2013年,會澤縣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因銅而盛的會澤,歷史上制銅業非常發達。商代採銅制器,東漢時期,「堂瑯銅洗」流通全國;明朝嘉靖年間鑄造的「嘉靖通寶」開爐紀念銅幣名揚四海,被尊為「世界古幣之最」;明清時期,南銅北運並開爐鑄幣,曲靖會澤已發展成為眾人嚮往的「淘金地」;清朝中葉,會澤儼然成為清政府的「經濟特區」。

  據記載,明清時期,雲南東川府(今會澤縣城)產銅量佔全國的一半以上,其銅冶業在乾嘉時期最高年產量達一千萬斤以上,每年額定600萬斤運交京師專供鑄幣,東川的銅曾是大清帝國重要的經濟支柱,會澤縣城也因而被冠以「萬里京運第一城」。

  因銅的開採、冶煉、鼓鑄和京運,會澤「商賈雲集,八方輻輳」,各地人們也紛紛遷居會澤。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加之「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移民大潮的衝擊,供同鄉同業聚會或寄寓的各地會館逐漸開始建立。

  據悉,會澤共有省級會館11處,府、廳、州級會館 7 處,縣級會館2處,9 個較大規模的行業廟會,22 個規模較大的宗教性廟宇,加上近郊的各類廟宇共 108 座,形成了會澤獨具特色、享譽全國的匯集10省不同風格的「會館文化」和「銅商文化」,使會澤縣城成為中國會館最多的縣城。其中縣城八大會館分別是江西會館、湖廣會館、貴州會館、雲南會館、江南會館、福建會館、陝西會館和四川會館。

  湖廣會館,俗稱壽佛寺,又名東岳廟,是湖廣籍眾姓捐資建造的同鄉會館。坐落於會澤縣城東門外寶善街,為會澤八大會館之首。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4年),於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又募捐重修,總佔地面積8472.4平方米,建築面積3127.6平方米。建築形式為硬山頂穿斗與抬樑混合木結構,建築群組規模龐大,風格獨特,殿堂舉架較高,布局合理,尤以鏤空格扇門最為著名。

  江西會館,又稱萬壽宮,俗稱江西廟,是會澤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總佔地面積7549.92平方米,房屋44間,建築面積2874平方米。萬壽宮整個古建築群體現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風貌,集建築、木雕、石雕、磚雕精華為一體,堪稱雲南古建之首,被錄入《中華瑰寶》之列,還被編進了《中國旅遊大典》中,它以雄、奇、秀、美而著稱,乃清代古建築之精華。

  十省不同風格的會館建築,多種民族的宗教信仰及民風民俗、民族風情,融各省之長又結合當地實際建蓋的民居民宅,在會澤這片土地上落腳、傳承和發揚。除了「十里不同俗,一巷不同音」的文化特色,會澤還孕育了唐繼堯、黃毓英、張瑩、鄧泰中、劉堯民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會澤確是一塊文化寶地。

  然因銅而盛,卻也因銅而衰,昔日繁華已去,現在走進會澤,與一般縣城無二,唯有那一座座古建,仿佛還在輕輕訴說着往日情景……

  葉辛:2200公里珠江源在曲靖

  二十年前,我來過曲靖多次。但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與其他作家相比,我是故地重遊,比如去到珠江源,我第一次看時,它只是一個山洞,沒有建設景區,綠化、環境也沒有現在好,所以我有一個對比,對比下來,我產生了新的感受。我覺得,整個曲靖,無論是宣威、羅平還是會澤,旅遊資源、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希望曲靖市委、市政府把旅遊作為重點發展行業的同時,在宣傳上能更上一個臺階,如珠江源作為中國三條大江的發源地,容易讓遊人產生體驗感,在宣傳的時候提升層次,「哪個中國人不知道長江、黃河,2200多公里的珠江流域能親眼看到其源頭,應從這個角度宣傳。」

  宣威、會澤的宣傳也一樣。宣威火腿是中國三大名腿之一,因此,宣傳要說出宣威火腿的特色,生吃、熟吃有何不同,宣威火腿月餅受歡迎的原因是什麼,這些是要說清楚的。我認為,美食在現有的大家認為好吃的基礎上,要有序地推陳出新,現代人不僅講究好吃,還要吃得營養,吃得有品位。

  旅遊的核心是留住客人,站在遊客角度,帶給客人感動,留住腳步,帶動消費。總的感覺,曲靖各地的旅遊還在醞釀?高潮,旅遊離不開文化,希望地方珍惜旅遊資源、名人資源、自然資源以及各種文化遺產,細緻發掘,讓所有遊客不想走,並推薦給別人。

 
(來源: 香港商报网) 編輯: 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