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往昔的歲月與山河
胡德夫分享新書《時光洄游》
他是唱著《橄欖樹》的流浪歌王,余光中曾形容他的聲音宛如「深沉的大風箱」,他的文字裏看得到「一個男人所走過的路」,他的歌聲裏聽得到「歲月與山河」,他就是有「臺灣民謠之父」之稱的著名歌手--胡德夫。
近日,胡德夫攜其新書《時光洄游》親臨深圳萬象城西西弗書店,與讀者進行了一場讀書分享會。近百名讀者齊聚現場,一同加入了這場分享之旅。活動現場,胡德夫分享關於新書的筆記感悟,闡釋對於音樂與人生的解讀,也將自己的代表作品娓娓哼唱。
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未曾公開過的「胡德夫歲月」
19歲登臺駐唱,23歲舉辦臺灣史上第一場個人演唱會,25歲成為臺灣「民歌」運動先驅之一……胡德夫的前半生,披掛了一個時代的疾風驟雨。直到55歲,頭髮花白大半,他才發行第一張專輯,他的音樂之路就像歌裏唱的:「遠離了母親和山谷,我們都是趕路人,歷經滄桑,用血管漂泊。一會兒西,一會兒東,匆匆。」
在輕浮的躁動遍地盛放的年代,胡德夫擁有少數可以令人安靜下來的聲音。央視記者白巖松曾評論他,胡德夫的歌聲裏,有歲月沉澱下來的驕傲和感傷,還有足以克服這個喧囂時代的安靜。臺灣知名作家、詩人蔣勳也曾說:「胡德夫深沉豐厚的聲音,使我想起東部聳峻的高山,使我想起澎湃廣闊的海洋。」
2017年,胡德夫發行的單曲《無涯》在感動了無數聽眾的同時,激發了人們對歌曲背後故事的好奇心,許多聽眾都想更多地了解這位傳奇歌者的人生。所以,胡德夫以《時光洄游》為題,寫下了他所經歷的不為人知的故事。
20世紀70年代,胡德夫與楊弦、李雙澤推動了被稱為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運動的「民歌運動」。作為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臺灣文化界的親歷者,胡德夫與蔣勳、林懷民、李泰祥、洪小喬、郭英男、王明輝、張艾嘉等朋友的故事傾情展現在書中。胡德夫在書中坦誠講述了不為人知的人生軌跡,詳盡展現一段未曾公開過的「胡德夫歲月」。
關於作品《時光洄游》,胡德夫在現場對讀者表示,書名選「洄游」頗有內涵,胡德夫認為:「回憶的思緒,像魚兒一樣,在時光之河的斑斑光影裏洄游上溯,舞動婆娑。」這本書記錄了他這一路的辛酸與堅持。
希望將民謠的精神延續下去
談到自己的音樂之路時,胡德夫稱,記憶猶新的是中學時代的校長,這位校長是當時臺灣最好的鋼琴家,他喜歡教學生們唱歌,校長坐在鋼琴前氣度不凡的樣子給胡德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我就想成為他那樣的人」,音樂由此在胡德夫心裏種下了一顆種子。後來,他走出高山族的小村子來到臺北,因為爸爸得了癌癥需要更多的醫療費,而不得不在已經打了兩份工的同時,開始了第三份工作--在哥倫比亞咖啡廳駐唱。這樣接觸到音樂,被胡德夫自己稱為「意外」,但正因為這樣「意外」的歌聲令他結識了楊弦、李雙澤,以及許許多多當時的書畫家、作家、音樂人,直到後來他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首民謠歌曲《牛背上的孩子》,以及後來一炮走紅的《匆匆》。
在書中,胡德夫追溯到淡水中學的時光,從加入橄欖球隊開始講起,到跟德姑娘學習簡單的英文歌,這是他敲響音樂之門的地方。胡德夫在書中還談到已去世的著名歌手萊昂納多?科恩,以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鮑勃?迪倫等歌手。他不僅是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更是以他的視角講述那個時代下臺灣的風雲人物。
胡德夫表示,自己通過親歷的人和事有感而發創作了他的每一首歌,「直到現在,我寫歌的時候都會考慮歌曲的意義,希望能夠將民謠的精神延續下去。就算我現在寫歌少了一點,也還會想很多事情,而最終往往還是會回到民歌這條路上來,這才是民歌的原點。就像Woody Guthrie 說過的:『唱歌不僅為了悅耳,也要對別人有益。』可惜的是,即使到了現在,能夠做到賞心悅目,又可以洗滌人們心靈的歌少之又少。如果一首歌不能引發人們的思考,那唱來又有什麼意思呢?」胡德夫說。
音樂表達共通的訴求
在活動現場,有書友問到,對於兩岸民謠音樂所呈現與表達的創作思維、風格及人文元素,有什麼共同與不同。胡德夫表示,兩岸音樂因發展歷程雖有不同,但作為音樂載體本身的熱情與情感的表達訴求卻是共通,其中都承載音樂人的獨有表達。
胡德夫認為,民歌是有脈絡的,它從以前的民謠流傳下來,一直在民間發展,也記錄人們的生活。時代總會影響音樂的發展,音樂的理論由西方而來,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的影響。民歌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會有一定的責任,也會有一些重建的成分。民歌中的苦和樂都很真實,苦的東西讓人反省,樂的東西讓人追求。
此外,作為當天活動的重點環節,作品簽售吸引了大量的書迷朋友排隊參加。胡德夫也親切地逐一為書友們在書籍上簽下名字與祝福,作為本場活動的最佳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