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重建計劃須平衡盈餘及風險
2018年 08月 19日 00:44    香港商报
 

  重建計劃須平衡盈餘及風險

  市建局早前向立法會披露,2017至2018年財政年度盈餘將高達120億元,較上個年度錄得的31.4億盈餘,高出逾2.8倍,創出該局成立以來的年度盈餘新高。市建局作為半公營機構究竟應該承擔哪些社會責任?如何還富於民?

  對於盈餘創新高,市建局主席蘇慶和表示乃因為出售中環嘉咸街商業項目取得可觀利潤,由於市建局現時手上的商業地皮已絕無僅有,故估計難以再有大筆進帳。由於舊區重建價值愈發低落,他悲觀地預期市建局盈餘無法再破頂,更謂未來大有需要借貸的可能。乍聽下或者認為蘇慶和過分悲觀。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表示,現時市建局的盈餘不算充裕,原因是收樓本身成本高昂。若市建局將來持續以小區發展模式作重建工作,代表局方收樓數目多、收購銀碼大,加上局方以7年樓齡準則補償原業主,收購開支隨樓價而變化,百多億的盈餘很可能不足以應付開支。

  港府看法可能不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邀請市建局將馬頭圍的重建項目改為港人首次置業計劃,售價或為市價的62%,而是項建議已獲局方接納。未來市建局會否有更多的首置盤推出,甚至可能有資助房屋的出現?市建局回應指,在考慮撥出單位以低於市價出售時,需同時平衡可持續發展。因當某項目付出資源較多時,變相另一些項目的預算就被削減。提到資助房屋,市建局還是指必須先做好財務及風險管理。

  港人首置盤是好嘗試

  那怎樣才算做好風險管理呢?莊太量就提議,市建局可設計新機制,給盈餘設置上限,例如當盈餘達到500億元,就把多出的資金投放在一個基金,推出下一項目時,就可適當還富於民,把出售價錢調低。

  至於市建局賣樓的類型,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助理院長李兆波謂,港人首置盤或夾心階層房屋仍為理想選擇。他指計劃應設收入及資產上限,其能力超越購置居屋,但又負擔不起私樓的一群。同時,先導計劃是須行的第一步,在試行階段先撥出數百至一千個單位,以檢討計劃實際是否可行。 

 
(來源: 香港商报网) 編輯: 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