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報頭條

大辯論大共識大填海
2018年 08月 22日 00:00    香港商报
 

    土地供應大辯論接近尾聲,社會各界似乎逐漸凝聚成一個共識——答案就是填海,而且是大幅度填海。無論是親建制的團結基金、新民黨,還是中間派的民主思路等,早前都發表研究報告建議填海,昨日,就連親泛民的公共專業聯盟,也提出興建人工島——雖然,各個團體的填海建議不盡相同,但卻不約而同地選擇支持填海。

    事實上,填海造地乃一直行之有效的土地供應辦法。近年香港填海數量大減,由1985年至2000年間年均填海200公頃,大減至2001年至2015年間的40餘公頃,很大程度便導致了今日土地供不應求之窘。相對來說,新加坡近年則積極填海造地,新增土地多達13800公頃;有曰,香港人愈住愈擠迫,新加坡卻人人住大屋,背后底因實在不言而喻。故此,港府之前已挑選了維港以外的「5加1」填海選址,此外還研究發展中部人工島;可是,相關填海規模仍嫌不足,絕大多數僅約數十公頃,短期固然有助紓緩供應不足問題,但卻無法解決香港長遠土地需要。其餘市區重建、發展岩洞及地下空間之類,能夠增加的土地面積則更濕碎,逐一展開諮詢討論甚而有點費時失事。有見及此,社會各界逐漸凝聚共識,尤其特首林鄭月娥「大膽講」填海造地是「不可回避的選項」之后,大家愈來愈認同填海的必要性,以至提倡必須大幅度填海,而不同團體也紛紛提出具體填海建議其中,團結基金就建議填海2200公頃,面積相當於半個九龍之大,而昨日公共專業聯盟也認為,可興建兩個共涉520公頃的人工島。

    填海的最大好處,除了有效大幅增加土地之外,還可避免任何涉及土地權益的爭議,正如團結基金所指,填海成本不但較收回私人農地更低,現在開展研究的話最快11年已可讓居民入住,而且,填海所得的大片處女地,更容許了無窮的發展彈性與自由度,既可打造為適合新時代的智慧城市,亦可充分將土地使用效益最大化。的確,土地開發不純粹意味興建住宅,亦包含其他許多民生配套例如學校、醫院、圖書館等,也應該提供商業元素及工作機會,從而促進整體經濟及就業職位的升級發展。簡言之,既然香港要進行大填海,我們就應好好利用這大片處女地,來滿足香港各方各面的需要,甚至打造為世界級的新區示範。團結基金的建議,還進一步涉及貫通香港各大交通運輸網絡,將大嶼山、港島西以及新界西北一併連接起來,并切實考慮和回應了保育方面的疑難。這份報告的全面性及含金量無疑非常之高,深值社會及政府參詳。相對地,公共專業聯盟昨公布的填海建議,則主要用來騰空重置高球場和貨櫃碼頭,眼界格局顯小。

    無論如何,對於各界以理性、務實及建設性的態度,來一起尋求解決香港土地供應的共識,全港市民理所當然是樂見其成。可惜的是,總有人依然千方百計反對增加供應,無視市民居住環境愈趨惡劣之窘;彷彿房屋問題繼續惡化下去,他們才有政治飯吃保留生存空間似的。新一份施政報告即將發表,現正展開諮詢,相信在大辯論大共識之上,市民都引頸以待具突破性的土地供應新大招出台!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