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周武輝
特區政府以先導形式,推出為期5年的「科技專才培育計劃」,包括資助合資格的公司聘請專才從事研發工作,為合資格專才提供每月32000元的津貼,最長兩年。中央明確表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港府亦厲兵秣馬,有意在創科發展大顯身手,為未來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而「養才建庫」則是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早前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可解燃眉之急,培訓教育則是長遠人才供應的重要渠道,兩者齊頭并進乃是明智之舉。惟讓科技精英在港聚得來,更應思考「留得住」的難題,政府必須充分運用既有優勢,并致力打造適合創科人才發展的產業環境,做好住房、交通、子女讀書等配套,以足夠的誘因吸引、留住人才,才能更好推動創新科技和創意產業,不至於事倍功半。
根據創新科技署昨公布,「科技專才培育計劃」包括「博士專才庫企劃」,以及「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前者將資助獲創新及科技基金撥款的機構、科技園公司和數碼港培育的公司,和從事創科工作的租戶,聘用最多兩名博士后專才從事研發工作;后者則以配對形式,資助本地企業人員接受高端科技培訓,并明確要求學員須為香港永久性居民。近年全球新經濟、新科技、新應用崛起,各地都出現人才荒,一流科創人才從來都是供不應求,香港大力培養本地科技專才,提升本港整體勞動人口在科技新世代的競爭力,為人才庫增添大量的生力軍,是長遠的致勝之道。相關舉措,有利於吸引更多本地專才留港發展,亦有助做好科技培育,確保香港的創科發展有足夠人才供應。
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加上有河套創新及科技園的合作平台,以及有粵港澳大灣區作為背靠,香港已具備發展成為一流國際創科中心的條件,此時正是用人之際,需要大量的人才,匯聚智慧,合力研發,才能創造成果,開拓發展。除了本地培育外,香港也要果斷地行動加入外地人才爭奪戰,畢竟創科人才多多益善,何况本港現時科技人才仍處嚴重短缺狀態。鄰近內地城市深圳發展勢頭迅猛,是因為引進人才先行一步,出手早、獎勵多、優惠全,形成了對全球科研人才的巨大「磁吸效應」,此成功之道值得本港借鑒。
本港擁有多方面傳統優勢,包括國際化、低稅率、成熟監管和法例、保護知識產權等,輔以稅務優惠,財政補貼,以及簡化審批手續措施,各種利好之下,香港還是具備吸引創科人才的能力。相比於「聚人」,「留人」的挑戰可能更大,居住、生活、教育成本高昂,缺乏創科人才施展身手所需要的產業環境,配套未到位,這些都是香港「留住人」的短板,建立一個有利人才在港生活的經濟、社會和發展環境,是必須面對和處理的問題,否則不說輸入的外地人才留下效力成疑,本港自己培養的科技人才能否留住都很難講。香港發展創科,成事要靠人才,政府應展示最大的決心和承擔,吸引及培育頂尖人才,壯大發展創科產業所需的人才庫,并營造合適環境,建立「栖息地」,為本港創科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