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解讀快樂經濟學
2018年 08月 26日 23:24    香港商报
 

   解讀快樂經濟學

    珠海學院民意及民調研究中心於本月中公布「2017/18學年香港學童快樂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小四學生的快樂指數大幅下滑及不尋常地低。

    有研究認為調查結果或與小學低年級功課壓力沉重,以及家長「贏在起跑線」的風氣大盛有關。

    調查結果又顯示,住自置居所的學童較住租用居所的快樂,惟私樓自置居所的學童卻不如住居屋或私有化後的公屋快樂,而最不快樂則是租私樓家庭的學童,相信噪音、無足夠空間及家庭承受的壓力,令學童感到困擾,而減低幸福感。

    這個調查結果讓筆者想起了快樂經濟學這個概念。有關概念綜合了經濟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學說,擴展了傳統經濟學的效用和福利概念,強調除收入以外給人們帶來快樂的其他因素,進而對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給出了不同以往的建議主張。

    成功人士不快樂

    快樂經濟學不僅在近年獲得極大發展,事實上,在經濟學產生之前,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就指出,財富顯然不是我們真正要追求的東西,只是因為它有用或者別的什麼理由。在此,他已經暗示了財富不是幸福與快樂的唯一源泉。

    關於快樂經濟學的研究,多半是透過家戶問卷調查蒐集資料。而快樂指數的問卷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詢問受訪者覺得自己的生活整體來說有多快樂多滿足,受訪者從「最不快樂至非常快樂」中選擇,訪問時盡量不加以解釋快樂的定義,讓受訪者自行打分。之後才向受訪者詢問一些基本資料,例如年齡、教育程度、收入、婚姻狀況及職業狀態等。

    不少快樂經濟學的研究發現,財富和快樂大抵來說存在正相關,但某些社會群體,收入的增長卻不能讓他們快樂。研究發現有一群十分奇怪的人,他們的收入屬中上階級,可是他們的快樂指數卻相對地低,這群人被稱為煩惱的成功者。這樣的現象,單用傳統的經濟學去衡量是不會發現的,因為社會階級的流動性和人民對未來的期望是沒辦法從GDP的成長中看出來。 英國格林多大學財務學首席講師

    財務學學部主任 梁港生

    (逢周一刊出)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