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抵御金融危機的中國經驗
2018年 08月 27日 00:51    香港商报
 

     抵御金融危機的中國經驗

    【香港商報訊】將於今日出版的香港《經濟導報》卷首語觀點指出,金融危機的陰影再次籠罩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相繼陷入貨幣危機的泥潭,許多發達國家的貨幣也都不能幸免出現大波動和大貶值。然而,在全球金融市場處於一片動盪的背景下,中國的金融形勢穩如泰山,中國不僅成功地抵御了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的冲擊,而且還以自身穩健的金融發展與金融開放為全球金融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四經驗助華抵御金融危機

    那麼,中國在抵御金融危機方面有哪些經驗呢?上述文章認為:

    第一,中國中央政府對金融危機始終警鐘長鳴。對於接踵而至的國際金融危機,以及西方反華勢力對中國金融和經濟問題的誇大渲染、造謠和各種唱衰,為了防範金融危機,化解金融風險,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金融監管體制越來越完善,監管力度越來越大,從而保證了中國在四十年的高速發展過程中,不僅沒有發生金融危機,而且還確保了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中流砥柱。

    第二,中國政府家底雄厚,掌握有龐大的產業與自然資源,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政府資產負債表2017」報告顯示,中國政府總資產規模龐大且穩定,2015年超過125萬億元,與當年中國GDP之比超過180%。在政府净資產方面,報告認為,中國政府净資產規模巨大,這意味着中國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只需審慎處理,注意防範局部風險,就能有效應對債務風險。即便中國局部出現金融風險甚至爆發危機,中國政府都有足夠能力予以應對,不會讓危機蔓延。

    第三,中國對金融市場開放始終采取積極穩妥、有序推進戰略,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為了確保中國金融穩定,最大限度地避免國際金融危機的冲擊和影響,中國在金融市場開放方面采取十分謹慎和穩妥的戰略。從2014年開啟「滬港通」到2016年的「深港通」,再到2017年啟動「債券通」,中央政府逐步推進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在取得一定經驗之后,中國政府又啟動了上交所與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之間的互聯互通研究計劃,據悉,「滬倫通」將爭取2018年年底前推出首款交易產品。

    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中央政府始終對人民幣的匯價采取市場化管理手段,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在不斷擴大人民幣市場波幅的同時,將人民幣緊盯美元的單一匯率改變為人民幣與一攬子國際貨幣挂鉤,從而確保了人民幣市場波動的真實性。

    第四,中國的老百姓具有勤儉節約的美德,擁有儲蓄的傳統,為中國金融體系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水,成為金融業最大的支撐。中國的社會環境與西方國家和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社會環境完全不同,除非中國的金融業者嚴重違規違法經營,否則,在中國老百姓強大的民間金融力量支持下,中國金融機構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機會要小得多。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