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股不同權是個好概念 梁定邦:滬深港交易所可享共贏
內地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深圳及香港資本市場均獲得長足發展,而最近在吸納「獨角獸」的競爭中亦日趨白熱化。由於不少「獨角獸」公司奉行「同股不同權」制度,隨即惹起市場對集體訴訟的關注。惟香港證監會前主席梁定邦認為,「同股不同權」是個好概念,港股沒有引入集體訴訟的必要性。他更指出,滬深港三地交易所絕對可達至共贏發展。
香港商報記者 夏良
改革開放40年,香港金融業借力內地騰飛之際,滬深兩地市場亦因這股浪潮相繼崛起。對於內地及香港三個金融市場鼎立,梁定邦認為,上海、深圳及香港三地交易所絕非競爭對手,三者絕對可以共贏,他更相信三地交易所最終都會有更好發展。
緊握「灣區+帶路」機遇
過去40年,香港成功捕捉到國家改革開放的發展機遇,而未來亦有「一帶一路」倡議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兩大良機。梁定邦認為,香港於法制、金融體系及市場開放度上均十分成熟,短期極難被其他城市所替代。香港現在的亞洲國際金融中心、人民幣離岸中心及「超級聯繫人」的定位應繼續深化,下一步則針對國家越來越廣闊的市場培養人才。
梁定邦指,內地企業拓展的市場越來越多,有時涉及的問題是前所未見的,若要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就要考慮當地環境保護法規、合規營商制度以及有可能出現的糾紛。他說:「我曾遇上一家內地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出現糾紛后,選擇在我這間香港律師行仲裁,可見,他們看中我的原因是我可以在短時間內聯繫了解當地法律的律師,而最重要的是我同時懂得中文和英文。」
就培養人才方面,梁定邦表示,撇開知識結構不談,香港青少年若要立足,就要有國際視野,并懂得國際語言。他建議青少年要把握機會更多前往內地、「一帶一路」沿線及其他國家,香港人「絕非要懂得所有專業知識,但要懂得與專業人士溝通」。
進一步發展港仲裁業務
對於坊間憂心香港金融市場會被邊緣化,梁定邦認為,這是自覺「不夠班」的表現,只有覺得自己不及別人好的人才會整天怕被比下去,一旦能力上去了,就不會擔心。
梁定邦指,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堅持的是錯位發展及互利共贏的原則,香港可專心發展金融及人民幣離岸業務,而且可考慮在仲裁業務上進一步發展。
引入集體訴訟無迫切性
有人說,滬深港三地交易所之「暗戰」,或可從對「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和發行預託證券(CDR)的不同取態體現出來。雖然這絕對稱得上是上世紀引入H股之后的最大改革,但仍有部分人士對此存有戒心,更憂慮市場質素會因而降低,冀仿效美國引入集體訴訟。對此,梁定邦認為港交所是次改革已有不少保護小股東的條款,又強調「同股不同權」是個好概念,港股市場沒有引入集體訴訟的迫切性。
梁定邦指,相比已在美國上市的阿里巴巴,今年7月港股首隻以「同股不同權」上市的小米(1810)受到的限制更多,例如有不同權的股東必須是董事會成員并參與公司營運,在涉及擴大不同權股東的議題上,有關股東投票權亦須與持股量相同。他還稱,香港現有的《公司條例》、《證券及期貨條例》已為小股東提供一定保障,包括不公平損害補救、衍生訴訟及還原交易令等措施。
梁定邦還以漢能薄膜(566)為例說明,該公司早年就被小股東入稟指控公司管理疏漏而令股東招致損失,最終訴訟之外,港證監亦取消了公司部分董事資格,反映證監會是「有事可做」。至於是否引入集體訴訟,他強調,與美國不同,香港不能融資訴訟,即是律師不能支付訟費,由於一般集體訴訟興訟成本高昂,若在沒有融資訴訟下引入集體訴訟,效果其實不彰。
就滬深交所暫不接納小米於港股通交易,梁定邦笑言:「有關事件中,內地交易所鮮有地就港交所新動作有反應,其實反證明港交所『做對了』,令內地須即時考慮是否需要限隨。」
H股上市記憶最深刻
香港資本力量在國家改革開放過程中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份促成國企以「H股」形式來港上市的證監會前主席梁定邦認為,香港能夠晉身全球數一數二的首次公開招股(IPO)市場,讓國際投資者與內地企業在香港配對,實有賴於國家改革開放政策。他坦言,H股來港上市是他經歷內地對外改革開放過程當中「最為深刻的事件」。與內地官員由談判到合作
1991年,作為聯交所(港交所前身)理事及上市委員會委員,梁定邦負責商討如何引入內地企業到香港市場。他說,引入內地企業到香港資本市場的聲音,早於七八十年代已逐漸浮現,但聯交所當時外聘的顧問報告竟指內地未有公司法等法規,不如待法規健全后再合作。他認為,那份報告內容不切實際,「對內地法律我了解呀!於是便負責赴深圳會見內地官員,就法律上與對方談」。
此后,梁定邦便成為引入H股的舵手。回憶昔日與內地談判的過程,他坦言最初曾擔心談不攏,因為內地官員開始時抱着「談判」的態度,事事以保護內地體系和企業利益為先。「我眼見不妙,某天便與一名內地官員說『你不要坐對面,我們是來合作的,應該坐在一起,一齊解決件事』。之后,她真的來我旁邊坐下,越談越好,最終國家拍板,批准內地企業以H股來港上市!」
H股市值25年擴大354倍
梁定邦說,在H股上市之前,香港新股市場原本只限於香港公司,而最初一批H股估值龐大,單靠香港市場根本不能滿足融資需求。他又以儀征化纖為例(1033,現易名為中石化油服),說明「H股」對香港資本市場的重要性,「當時,儀征化纖融資需求達5億美元(約39億元),按當時香港股市日均成交低於40億元而言,絕對稱得上是『天文數字』。」他稱,在此之后,香港新股便改與國際市場接軌,國際市場投資者亦可與內地優質企業在香港市場配對。
時至今日,「H股」這個香港資本市場的關鍵詞之一,可謂無人不識。據港交所(388)資料顯示,1993年,在香港上市的H股,除青島啤酒外,僅有上海石化(338)、馬鞍山鋼鐵(323)及中船海洋(317)等,當時H股的市值計僅有180億元。但截至今年6月底,主板的H股總數已多達232隻,涉及市值約6.4萬億元。總結過去25年,H股市值擴大了354倍。
1元薪金助內地股市發展
除促成H股上市外,梁定邦最令人熟悉的是,1995年至1998年期間出任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香港證監會)主席,并在之后以1元人民幣象徵意義的薪金成為中國證監會首席顧問,協助內地股市發展。
梁定邦憶述,1998年的一天,在與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開會后,梁定邦突然被留下,朱鎔基游說他在退任港證監主席后回內地幫手搞好金融市場。「當時,朱鎔基跟我說『薪金任我開』。任我開喔,我就開1元,哈哈哈!」梁定邦稱,「當時,我沒有將回內地的決定告訴他人;及至同年10月,我便悄悄離任香港證監會主席。」
時光飛逝,「H股」來港上市已經歷足足四分一個世紀。對於當年商談國企來港上市工作,梁定邦笑言,「當年可算是做義工,我完全放低了律師行的工作兼沒有薪金,幸運是當年我已是御用大律師(香港回歸改稱「資深大律師」),有一定儲蓄,不用擔心生活問題。」他回憶說:「這就是國家改革開放40年來,我經歷的最深刻事件,原因是當年草擬的H股上市章程,直到今天仍然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