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抵禦金融危機四大防線
顏安生
今年是美國金融海嘯爆發十周年的日子,十年之後,金融危機的陰影再次籠罩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相繼陷入貨幣危機的泥潭,許多發達國家的貨幣也都不能倖免出現大波動和大貶值。雖然人民幣相對美元也出現了較大的波動,目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經跌回到了一年前的水平,但總的來說,在2018年的貨幣危機和金融動蕩之中,人民幣相對穩健,中國的金融形勢更是穩如泰山。也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國際投資者紛紛增持人民幣資產,國際資本對中國的投資也有增無減。顯然,國際資本和國際投資者已經把中國作為最理想的投資目的地,他們對中國投資環境和發展前景充滿信心。那麼,在危機四伏的世界經濟中,中國憑什麼能夠給國際投資者定心丸呢?
積極防範金融危機
第一,中國中央政府和高層對金融危機始終警鐘長鳴。近四十年來,亞洲金融危機、科網泡沫爆破引發的股市危機、新興市場貨幣與財政危機,美國的金融海嘯、歐洲債務危機等等,不斷在全球各地上演,並給危機爆發地及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災難和衝擊,中國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響和拖累。
對於接踵而至的國際金融危機及其帶來的嚴重破壞,以及西方反華勢力對中國金融和經濟問題的誇大渲染和抹黑甚至造謠,中國中央政府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中國政府充分吸取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不斷改革和完善中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始終保持發展定力,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解決各種問題,將各種金融風險化解於萌芽之中。特別是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與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一起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特別要堅決打好的三大攻堅戰。
政府財雄風險可控
第二,中國政府家底雄厚,掌握有龐大的產業與自然資源,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根據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社科院財政稅收中心發布的《中國政府資產負債表2017》報告顯示,中國政府總資產大致1.8倍於當年GDP,表明中國政府掌握規模巨大的資源。與2014年首次發布的結果相比,2013年至2015年,中國政府總資產規模一直保持在110萬億元的較高水平,體現了政府資產長期穩定的發展趨勢。
報告認為,中國政府淨資產規模巨大,這意味中國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只須審慎處理,注意防範局部風險,就能有效應對債務風險。從上述報告的數據和分析中可見,即使中國局部出現金融風險甚至爆發危機,中國政府都有足夠能力予以應對,不會讓危機蔓延。
堅持人民幣國際化
第三,中國對金融市場開放始終採取積極穩妥、有序推進戰略。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中央政府始終對人民幣的匯價採取市場化管理手段,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在不斷擴大人民幣市場波幅的同時,將人民幣緊盯美元的單一匯率改變為人民幣與一籃子國際貨幣掛鈎,從而確保了人民幣市場波動的真實性。
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經歷了長達八年的單邊升值到單邊貶值,再到頻繁雙向波動,顯示人民幣匯率日趨市場化。國際投資者正在日益適應和接受人民幣的市場化波動。同時,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也確保了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不會輕易被國際投機者惡意做空或推高,從而避免人民幣在國際化初期被國際金融大鱷控制。這也正是人民幣不會重蹈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危機的秘密所在。
金融體系穩健
第四,從歷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可以看出,無論是金融海嘯還是歐債危機,抑或新興市場貨幣危機,其本質都是信用中斷,收不抵支,資金流難以為繼。西方社會及許多新興市場國家之所以頻繁爆發金融危機,根本原因在於信用過度、借債過度、槓桿過度,一旦金融體系的某個環節出現資金鏈斷裂,必將引起連鎖反應,從而導致整個金融體系垮塌或者崩潰。
然而,中國的社會環境與西方國家和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社會環境完全不同,中國人民勤儉節約的美德以及儲蓄傳統帶來的高儲蓄率,為中國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保障,除非中國的金融業者嚴重違規違法經營,否則,在中國老百姓強大的民間金融力量支持下,中國金融機構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機會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