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價政策將走入歷史?
方想
行政會議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周二發表網誌,就本港土地政策,特別是住宅用地方面提出一些觀點,較引人注目的是對有關「高地價政策」的否定,以及建議政府動用財政盈餘來增加土地開發。當中或透露政府房屋政策出現重大改變的信息,即為解決房屋供應嚴重不足,樓價高企導致民怨日增的難題,政府未來將不再注重賣地收入增加庫房收益這一選項,願意作出財政背書,強化作為「供應者」的角色,用來解決安居問題。若真是如此,則香港房屋供應將翻開新的篇章。
任志剛主張放棄「土地財政」
按照任志剛的說法,只有政府擁有增加土地供應的能力,可以說是「獨市」供應者。政府是公眾利益的促進者和保護者,在供應土地時,要從公眾利益角度出發。在任何情況下,不論是有意或無意,均不應利用其住宅用地「獨市」供應者的角色來賺取利潤。他指出,政府過去在住宅地供應的立場上,一直令人誤以為香港存在違反公眾利益的「高地價政策」,因此,有需要清楚闡明符合公眾利益的土地政策。任志剛進一步強調,現時住宅用地供應短缺情況非常嚴重,導致私人市場的樓價飆升至一般市民無法負擔的水平,不符合公眾利益。
聯繫上下文,任志剛的觀點很明顯,要想土地房屋供應「符合公眾利益」,則必須檢討「高地價政策」,作出改變甚至是捨棄。類似想法在社會亦早有提及,事實上,香港無法實現居者有其屋,房價升到普通港人都負擔不起,其中就有高價賣地的因素。過去政府擔心財政收入不足,非要依賴地價收入不可,這在早期還說得通,因為當時香港亟需低稅環境來推動進出口貿易,以及用以提供充足基建及高效政府管治所需,離不開「土地財政」。但時至今日,本港金融業與專業服務已相當成熟,政府收入也愈趨多元化,已可減少對土地收入的依賴。特別是近年庫房嚴重水浸,政府坐擁超過1.1萬億元財政盈餘儲備,完全有條件放棄「高地價政策」,並將資源用於增加土地供應、增加公營房屋供應,緩解民怨。
林鄭新政展示新路向
七一前夕,特首林鄭月娥公布了六項房屋新政,將香港房屋政策重心轉向資助公營房屋,並與私營房屋市場嚴格區隔,例如讓資助房屋定價與市價脫,林鄭還表示新居屋定價可因應市況調低,又暗示最終公私樓建屋比例可由6:4改成7:3。背後的玄機,是政府不再以對私人住宅市場影響為首要考慮,有意減少財政收入對地價及私樓市場相關收益的依賴,將以更大力度介入樓市,拿回供應和決定價格的主導權。任志剛建議政府繼續依賴市場機制去發現價格,最理想的情況是,只要住宅用地的市場價格高於開發土地的平均成本,政府就應該增加供應,以消除外界誤解,以為政府刻意推行高地價政策;只要住宅用地短缺,政府就應透過罰則措施,阻止囤積居奇。這些說法頗有呼應林鄭之意,不排除是提前放風,闡明政府未來土地房屋政策的走向。
政府不再依賴「高地價政策」,大刀闊斧開拓土地,以有形之手分配土地及房屋資源,包括增建公營房屋,推出更優惠價格的資助房屋等,香港自可以做到穩定土地房屋供應預期,扭轉市民對樓價「長升長有」期望,抑制樓市躁動,促使樓價回穩,形成良性循環,這將為解決房屋問題提供出路,值得支持,至於能否成功,長遠還看政府的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