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提建設灣區四大實踐方向 降低三地政策限制 確立香港金融優勢
【香港商報訊】記者鄭珊珊報道: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高峰論壇昨在港舉行,聚焦金融創新發展與金融服務便利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致辭指,大灣區是國家金融發展的重要窗口,是關鍵的一着棋、主要的血脈,對推動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將發揮無可比擬的作用。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何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廣東省副省長歐陽衛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徐澤、中國銀行(3988)董事長陳四清等及約800名業內人士出席論壇。
林鄭月娥表示,大灣區金融實力不容忽視,要采取多項措施整合大灣區金融。為此,她提出建設大灣區的四個實踐方向。
港人灣區銀行開戶有望簡化
第一,促進大灣區內生產要素流動,便利居民穿梭三地。林鄭指出,與國際其他灣區不同,粵港澳大灣區雖在「一國」之內,但存有「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及三套法律制度。她強調,要使資源分配更具效率,首先必須降低三地不同制度構成的政策限制,讓區內人員、貨物、資金及信息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以促進大灣區內居民穿梭三地生活、工作、求學和經商。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同意研究再出台便利港澳同胞在內地發展的措施,包括簡化港澳居民在灣區開立銀行戶口,容許香港電子錢包在灣區城市使用。她期望未來藉大灣區取得政策突破,進一步完善金融配套服務,務求讓三地市民於區內交通、購物、日常消費支付,以至一般銀行服務及理財皆能做到無縫對接,以配合區內日漸頻繁的人員流動。
第二,確立香港金融優勢,支持區內實體經濟發展。林鄭表示,透過推動灣區金融服務和產品互通,區內金融機構間協同,將有助於促進灣區優勢互補,使跨境資源得以充分利用,提升金融服務業效率,支持大灣區實體經濟的發展。
第三,集中引領創新資源,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央支持在灣區建設一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將加強粵港澳三地在創新和科技方面的合作。林鄭表示,透過吸引更多新興企業來港上市,有望聚集相關的資金及投資者到香港,建立濃厚的科創氛圍,使科創企業融資更得心應手。
打造「帶路」建設重要支撐區
第四,打造大灣區成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重要支撐區。林鄭強調,灣區內企業的龐大需求,有助於打造香港作為風險及資金管理中心的品牌。加之潜在的投資者基礎巨大,長遠而言可建立群聚效應,吸引更多區外,包括內地、東南亞及亞洲的企業,以香港作為拓展「一帶一路」業務的基地。
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致辭時表示,大灣區建設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撐,大灣區協同、互補、共贏的發展十分重要。香港金融服務可從多個方面作出貢獻。他指,香港的基金管理平台多元化,私募基金蓬勃發展,加上有利的稅務環境,以及擴闊銷售網絡等,都可方便灣區居民使用香港這個國際化平台做投資、理財和保險服務的需要。此外,本港已改革上市制度,能更好地服務創新帶動的新經濟企業。大灣區匯聚了眾多創科企業,也是內地先進制造業的生產基地,香港可為這些企業壯大發展,提供全面的籌資、融資、財務管理和風險管理服務。
陳茂波:港正籌設金融學院
陳茂波又指,香港還致力成為「一帶一路」基建項目的融資中心,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緩解投資風險的方案,增加「一帶一路」項目的商業吸引力。為實現目標,正積極籌備成立金融學院,邀請跨界別國際頂級專家來港分享經驗和知識,進一步提升香港金融人才水平并培訓更多一流的國際金融人才。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發言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最大優勢及與其他灣區的區別是「一國兩制」。他指,「一國」和「兩制」,分別是「物理」和「化學」的因素,缺一不可,而要讓區內城市催生出「化學反應」。大灣區流通包括人才、資本及信息,他建議借助人工智能及人臉識別來加快人才流通,并期望可在未來5年內實現。
本次論壇由中國銀行(香港)等機構支持,論壇還舉行例專題討論,多名專家共同探討了灣區金融科技發展及金融服務便利化議題。
灣區金融高峰論壇觀點錄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央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平台,金融實力不容忽視,有效整合區內金融資源,對推動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將發揮無可比擬的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
未來粵港澳應共同開拓核心金融圈建設,充分發揮「一國兩制」「三貨幣」「多核心城市」優勢,深化創新跨境人民幣業務及金融合作方式,共建「一帶一路」金融樞紐,支持區內金融機構及企業以港澳為平台「走出去」。
廣東省副省長歐陽衛民:
隨着大灣區建設推進,粵港澳金融業緊密結合,廣東省跨境人民幣業務迅速發展,資本市場合作日益緊密,跨境金融服務不斷創新。未來廣東省將繼續依託自貿區區位和功能優勢,攜手港澳,優勢互補,促進發展。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徐澤:
「一國兩制」方針是把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與國家對外開放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一項國策,理解這一點,對把握大灣區建設的方向很有必要。
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香港金融服務可在財富管理、改革上市制度、推動金融科技等方面發揮重要優勢,并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灣區內企業「走出去」及「一帶一路」基建融資。此外,還將推動香港債券和綠色金融發展,吸引國際金融人才。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
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大優勢是「一國兩制」,這是與世界其他灣區的最大區別,發展時應着眼於此。大灣區內,資本和信息都可自由流動,最難問題是在不改變法律歸屬性質的同時,消除物理障礙,實現人的自由流動。
南豐集團董事長及行政總裁梁錦松:
大灣區是香港的機遇,香港應打造成國際人才中心,積極主動吸引高端創新人才落戶。同時,要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金融創新上加大步伐。
香港科技園董事車品覺:
在大灣區內「數據通」十分重要;未來,灣區數據流通將是一個大課題。
港銀參與灣區建設機遇多
【香港商報訊】記者呂婉玲報道:灣區建設中,金融非常重要,亦機遇多多。在昨日灣區金融論壇上,中國銀行董事長陳四清表示,金融是大灣區重要產業,應用好金融力量支持發展和建設國際一流灣區。
陳四清提到民生金融重要性。他指,民生金融的重點是滿足粵港澳居民在灣區的基本金融服務需求,包括開戶、支付、理財、融資等便利服務,藉以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今年初,中銀就推出了大灣區信用卡,幾個月申請人數已逾20萬,近期亦推出跨境電子錢包,解決了香港電子錢包無法在灣區使用的問題。這些都顯示「銀行業在大灣區建設中大有可為」。
行業痛點也就是機遇
在專題討論中,南豐集團董事長梁錦松提出貼地觀察和見解。他指,港人在內地行走和消費,如果沒有內地手機號、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相當不便。現時,中銀是唯一可在港開設內地戶口的銀行,港人只要開設內地戶口,在內地消費不便的問題就迎刃而解。其他本地銀行如能獲批開設內地戶口,屬灣區建設的發展機會。
中銀香港營運總監鍾向群表示,銀行金融業為老百姓服務,但不免有痛點和難點。如港人要在內地開戶、支付或理財,過程都相當复雜,不單要有實名手機號,還須住址證明,更須親身辦理,這是業務發展的阻力。惟行業痛點也是機遇,銀行應把產品服務做起來,從產品創新、科技創新到監管創新,做大做強自然就會趨於完善,達致灣區互聯互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