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 攜手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2018年 09月 01日 00:13    香港商报
 

    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 攜手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香港創科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 王志民

    2017年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對24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香港擁有較雄厚的科技基礎,擁有眾多愛國愛港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這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期以來,香港科技界為香港和國家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內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為香港和內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貢獻,是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要重視香港院士來信反映的問題,抓緊研究制定具體政策,合理予以解決,以支持香港科技界為我們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繼2017年「七一」視察香港時親自見證國家發展改革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提出「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構想之後,再次就支持香港創科發展表達關懷、作出指引。前不久中央召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強調「要積極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大灣區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在習近平總書記對香港創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周年之際,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推動香港創科發展,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我們既要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建設好,也要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建設好」鄭重宣示的生動實踐,必將使「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強大生命力得到進一步彰顯,對於擴大和深化香港與內地科技合作、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確保「一國兩制」偉大事業行穩致遠都具有重要意義。

    深刻認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創科發展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中央從國家發展全局和「兩個建設好」的戰略高度支持港澳與廣東這塊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在共融中實現共建共用共贏的重大決策部署,不只限於經濟領域,還涵蓋科技以及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各個領域,為香港突破發展瓶頸提供了極其難得的機遇。在談到香港經濟時,有些人喜歡引用這樣一組數據:1997年香港回歸時,本地生產總值約佔內地生產總值的18.4%,隨着內地經濟快速發展,現在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只佔內地生產總值的2.8%。雖然佔比變小了,但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如果我們登高望遠、開闊眼界,把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就會更加深刻認識到,包括香港在內的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舉足輕重,發展前景無可限量。粵港澳大灣區(港澳+珠三角九市)佔全國國土面積不到1%,人口數量不足全國總人口的5%,但其經濟總量卻佔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2%,經濟規模已經相當於全球第11大經濟體,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隨着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香港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自身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大灣區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7000萬人口必將是香港發展的更大市場和空間,「灣區經濟」內在聚合力所產生的規模效應和乘數效用將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大灣區的廣袤土地不僅會成為香港企業家創新創業的沃土熱土,也必將成為廣大香港同胞安居樂業和香港青年向上流動、更好發展的共同家園。正如林鄭月娥行政長官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下一步經濟發展的最大機遇,能為香港的經濟、社會、民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潛力和動力。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項核心任務。據廣東省社科院有關研究報告,大灣區內目前有超過1.89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每年的國際專利申請量佔全國56%,創新要素集聚,高教資源豐富,科技研發、轉化能力突出,具備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良好基礎。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善用中央惠港科技政策的「東風」,必將為香港創科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提供廣闊空間。比如,大灣區內地城市具備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和資金鏈,技術供給和成果孵化能力強,擁有活躍的創新產業環境,創業者從創意產生到產品推出的速度快、成本低,這是香港創科產業發展的豐厚土壤。大灣區既有匯聚多家龍頭創科企業的深圳,也有多個正在向先進製造業轉型的城市,在創科產業上與香港優勢互補,可以成就一個人才、科研機構與企業匯聚的國際創科中心。又如,大灣區近7000萬人口,生產總值達1.4萬億美元,為香港發展創科產業提供了龐大的市場。以大灣區為支撐,香港可以有效對接內地廣闊的市場需求,還可以與內地科技企業拼船出海,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再如,隨着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等跨境基礎設施投入運營以及各種制約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創新資源開放共用的制度障礙不斷突破,必然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加速流通,創科人才也可以更便捷地在區內學習、就業和生活,大灣區創科發展的協同效應將日益顯現。

    更好發揮香港在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

    香港高等教育發達、國際化水平領先、市場體系健全、資本市場發達、知識產權保護完善、信息流通便捷,具備發展創科的良好基礎。香港大學等多所大學躋身全球百強、亞洲前十,港區擁有國家兩院院士44人。科技部已累計批准在港建立了1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6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香港科學家在過去5年共獲得國家科技獎勵33項,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為國家在航太事業、高鐵建設等領域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作出重要貢獻。據《自然》雜誌統計,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香港科技大學的「自然指數」為80.59,約為麻省理工學院的1/5,而科研投入卻僅為後者的1/10,香港科學家的科研效率之高可見一斑。不僅如此,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在對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吸引世界優秀科技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具有比內地城市更為優越的條件,是國家創新體系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在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可以發揮特殊重要作用。比如,在基礎科學和原始創新方面,香港多所研究型大學在醫學、數學、化學、電腦科學、電子工程等基礎研究領域都走在世界前列,在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健康與醫藥、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等產業技術創新領域也具有領先優勢,可以成為全球高端高新產業的策源地。又如,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可以充分發揮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利用香港法律服務機構為大灣區企業「走出去」提供知識產權預警、海外維權援助等服務,支持香港成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法律與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再如,在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方面,可以利用香港在金融、法律、評估、會計、會展等專業服務方面的優勢,幫助大灣區企業走向世界,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此外,在人才引進方面,香港擁有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的成熟制度和高度開放的人才流動體系,可以成為創新人才的集聚地,為大灣區延攬、輸送各類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

    參與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發展創新科技是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一年來,林鄭月娥行政長官帶領特區政府積極參與大灣區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多次帶隊考察廣州、深圳、珠海、惠州、中山等大灣區城市,探索合作新模式;行政長官親自領導高層次、跨部門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特區政府2018年度財政預算案預留500億元支持創新科技發展。與此同時,中央相繼出台兩批次便利港人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以及支持香港創科發展、讓中央財政科研資金「過河」香港使用等惠港科技政策。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順應了香港社會的關切,讓香港市民感受到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機遇,在香港產生廣泛熱烈的影響。2018年4月,32名香港立法會議員赴大灣區考察,雖然政治立場不盡相同,但大家都對香港與內地合作共建大灣區表示支持、充滿期待。畢馬威中國與阿里巴巴香港創業基金不久前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有54%的受訪香港大學生認為大灣區是最理想的創業地區,認為其商業環境和潛在機遇都較硅谷、新加坡等創新樞紐更好。思考大灣區、對接大灣區,藉助大灣區推動香港經濟轉型升級正在成為香港社會各界的自覺行動。

    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以共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切入點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引領香港更好發展的黃金新時代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與內地互利合作的最前沿,是新時代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最佳着力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強調「中央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香港科技優勢,支持香港科技界為建設科技強國和創新型國家貢獻力量,是香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新發展,是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新動力。科技創新的國際化是時代潮流,香港與內地的科技合作更應拆牆鬆綁,像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所強調的那樣「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在這一背景下,中央想香港之所想、急香港之所急,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支持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重大決策。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2018年5月,科技部和財政部正式出台了國家科研項目經費過境香港使用、鼓勵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中央財政科技工作等一系列重大惠港科技政策,使長期困擾兩地科技創新合作的體制、機制、政策障礙得到了歷史性突破,令香港科技界和廣大香港同胞深受鼓舞。正如林鄭月娥行政長官所說,這些政策「不單是為香港科技創新發展打下強心針,更承載着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香港科技人員以至全體港人的重視和愛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提出支持在香港建立中國科學院院屬研究機構,這將是提升香港科研實力、促進香港創科發展的又一重大舉措。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我們要在香港把中央支持的重大利好轉化為推動創科發展和推進「一國兩制」實踐的強大力量,必須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必須在充分發揮好香港自身優勢和大灣區協同創新優勢的同時,準確把握事關香港創科發展的幾對重要關係。

    一是發揮香港所長和服務國家所需的關係。新中國成立之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封鎖禁運,香港成為內地開展對外貿易和進口急需物資的重要橋樑窗口。改革開放後,國家藉助香港自由開放的特點推動內地擴大開放,香港也乘勢而上進一步發展成為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回歸21年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中,香港繼續保持繁榮穩定,並把握國家發展機遇進一步鞏固和發揮了自身特色和優勢。以資本市場為例,內地在港上市企業已從回歸前的不足100家增長至2017年底的1051家,市值達22.5萬億港元,佔港交所上市公司總數的50%、市價總值的66%、總成交金額的76%,內地企業龐大的融資需求吸引了大量國際資金、有力支撐了香港資本市場的超常規發展。歷史深刻表明,香港發展的每一步都和國家緊密相連,「國家所需」成就香港、「香港所長」貢獻國家,當「香港所長」與「國家所需」緊密結合時就會迎來香港發展的黃金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深刻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指明了當今時代「國家所需」的關鍵所在。隨着國家對創新發展的精準支持源源而來,香港創科產業將有更好的條件發揮自身所長,在創造傑出成就、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中實現更大價值,為香港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二是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鞏固傳統三大中心地位的關係。在既有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基礎上,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既切中香港當前經濟發展需要,同時也為香港社會提供了新的願景和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深刻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着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着人民生活福祉。」香港要取得更大發展、更好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必須跟上時代潮流,通過發展創科產業來拓寬發展道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一方面,創科產業涉及研發、轉化、應用、產品、市場、資本等一系列要素和環節,對相關行業具有強大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通過圍繞創科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有助於啟動和提升香港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帶動三大中心進一步向高增值方向發展。另一方面,香港活躍的資本市場、成熟的貿易體系、完善的法治環境等傳統優勢,也為發展創科產業特別是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撐,使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具備了先天條件。因此,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與鞏固提升傳統三大中心地位之間是增量與存量、促進與支撐的共生關係,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當前要着眼長遠,善用傳統優勢加快創科發展步伐,讓二者在互相促進中為香港發展注入更強動力。

    三是加快科技人才引進和改善創新科技生態的關係。科技人才是創科發展中最重要、最寶貴的戰略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從戰略高度指明了多管道聚集和發展人才的必要性。一方面,加快科技人才引進是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創科能力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早在上世紀90年代香港科技大學建校之初,就是通過全球廣泛引入優秀科技人才來實現學校的快速發展。2018年5月,特區政府又宣布了為期3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廣攬海內外創科精英,首年度最多可輸入1000名創科人才,相信將有效助力香港創科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在「引進來」的同時,要改善科技人文環境,加強創新文化建設,厚植創新創業沃土,立足長遠增加科技人才源頭供給。這是增強香港創科發展內生動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要支持特區政府在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加強官產學研合作、營造支持創科發展氛圍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引導香港同胞進一步了解祖國科技成就和國家科技發展戰略,推動香港科技界進一步同內地開展學術交流、加強科技合作,提升香港青年的創新創業意識和本領,為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王志民8月31日在《學習時報》上撰文《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 攜手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上為全文。)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