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唯減稅降費得人心
2018年 09月 10日 00:10    香港商报
 

豪士

上月末,外界談論已久的內地個稅改革終於塵埃落定,起徵點由原來的人民幣3500元提高到5000元,終結了個稅起徵點多年來塵封不動的局面。按說,個稅起徵點的提高本是一件值得人們歡呼雀躍的事情,但當得知在社保徵管系統改革下,個人到手的工資收入或將「明升暗降」後,不少工薪階層對此表達失望。

根據《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從2019年1月1日起,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等「五險」和其他項目稅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這意味?,有關部門對社保和稅費的徵收能力大大增加,部分地區或部分行業、企業的繳費負擔可能會加重,個人到手的工資可能也會相應減少。

針對外界的憂慮和市場對減稅的呼籲,總理李克強在上周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作出了回應,明確子女教育支出等6項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的具體範圍和標準,確保個稅扣除後的應納稅收入起點明顯高於5000元。此外,會議還明確在社保徵收機構改革到位前,各地要一律保持現有徵收政策不變,同時抓緊研究適當降低社保費率,確保總體上不增加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引導社會預期向好。

減稅政策效果不彰

事實上,近幾年中國的減稅政策不少,但企業和居民的獲得感微乎其微,有的企業稅負不降反增。沉重的宏觀稅負,令諸多企業不堪重負,企業利潤令人堪憂,目前呼籲政府加大減稅力度的聲音可謂前所未有。不少著名的企業家,比如曹德旺、柳傳志、蔣錫培先後建議政府減稅,一些學者和政府部門也在這個問題上發聲,建言政府讓利於民,減輕企業負擔。

而論到減稅,此前還有文章論到美國正挑起全球「稅務戰」一說,但事實證明,這是個偽命題。直到目前,真正大刀闊斧減稅的只有美國,其他國家並沒有紛紛跟進,中美兩國在這方面的政策力度和取得的效果差距確實有點大。自特朗普上台以來,就開始效仿里根政府大力減稅激發企業活力和競爭力,目前美國經濟保持?強勁增長與此不無關係。中國經濟若想在轉型過程中,由靠投資和出口拉動轉為以消費拉動,學習美國大力度減稅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

就個人而言,如果個稅起徵點提高,而相應的社保扣費也增加,到手的錢不增反減,自然是高興不起來。毋庸置疑,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減少,必然會影響消費的增速。最近外界都在談論中國是否存在消費降級的問題,儘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這些年來,個人可支配收入低於GDP增長速度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今年前7個月來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名義與實際增幅分別為9.7%和8.06%,均為近年來的最低)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如果居民的消費力量起不來,必然會影響企業的生產擴張,中國經濟的增長也因此會大打折扣。

需下定決心減稅

無論是企業宏觀稅負的降低,還是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都需要政府在減稅降費上予以實質性的支持。儘管政府也在向這個方向努力,這幾年對企業的減稅規模號稱達萬億元,但企業的獲得感普遍不強。也就是說,中國政府的減稅成效比外界所預期的要小,既然財稅收入維持在高速增長,中國政府在減稅的操作上就還有可為。那種認為提高減稅力度會導致地方財政入不敷出的想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減稅降費不僅能激發企業活力,增加企業投資力度,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儘管有些地方的財政「吃緊」是事實,但加大徵稅力度只能緩解一時的壓力,不能解決實質性問題。如果減稅導致地方財政承受一定的壓力,那最好的辦法應是控制政府的支出,精簡機構,讓利於民。正如李總理所言:「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政府就要過緊日子。」

總的來說,減稅降費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或者不管政策的具體執行,必須是實實在在的,敷衍了事只會令經濟發展處於被動局面,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之際,更應該善待和注重實體企業的發展,下定決心減稅,放水養魚,休養生息。唯有如此,才能使自身處於不敗之地,才能順應民心,和衷共濟。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吴梓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