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康建設的「襄陽樣本」
湖北襄陽鼎力建設文化小康助推脫貧攻堅
每天晚飯后,到兩百米外的蘇區村廣場跳廣場舞,成了彭有英的必修功課。
去年春,在包村的襄陽市委宣傳部的扶貧干部多方籌措資金,給村里建了一個五百多平米的露天廣場,并建設一個小舞台,如今露天廣場與小舞台成了全村人民休閒的好去處。「過去只能在家門前的走廊下跳,地方小,閃不開式子,現在可好了,新廣場修好了,大家跳舞也有勁了。」9月11日,記者在襄陽市谷城縣南河鎮蘇區村采訪時,正碰上彭有英和幾位大媽在村廣場學舞蹈,她高興地說。
如今,在襄陽市廣大農村,村村有文化廣場、圖書室、文化中心戶或文化大院,這些文化場所讓農村群眾文化變得多姿多彩,讓山村的夜晚變成不夜天。
改變得益於一年前襄陽市開展的文化小康建設活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全面小康,文化不能缺位。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扶貧先扶智。扶貧先扶志。2016年12月,在襄陽市召開的第十三次黨代會上,作出了「深入推進文化小康建設,進一步提高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水平」的戰略部署。
襄陽拉開了文化小康建設的序幕,成為湖北省首個,也是全國最早提出建設文化小康的地市州之一。
2017年5月,中央下發了《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明確了「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和任務,開啟了建設文化小康、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征程。
尽管走在全省、全國前列,但如何建設「文化小康」,卻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全新的探索。
襄陽市以敢為人先的態度,積極開拓創新,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指導 胡和平 策劃 李宏音 統籌 涂玉國 撰文 周定武 趙玉菡 吳超群 本版圖片由襄陽市委宣傳部提供
文化小康指標「硬起來」
建設文化小康,作為一項新生事物,如何建?建成什麼樣?在襄陽市開始文化小康建設時,襄陽市決策者進行了頂層設計。
襄陽市委宣傳部領導帶隊分赴全市各地調研,走現場、找問題、謀出路、聽民意、聚民智,很快關於文化小康建設的思路明晰起來。
必須把文化小康建設標準指標化、量化,文化小康建設才能變成「硬任務」,基層干部才更好操作,推進才能更加順利。
組織統計局、社科聯、文化局等單位專家多次調研……一個個諸葛亮會后,襄陽嘗試出台了一系列文化小康建設的硬件標準。
按照國家統計局提出的全面小康中關於文化建設的「五項核心指標」,明確了襄陽文化小康建設的五項核心指標,即: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力爭達到5%以上;人均公共文化財政支出不低於150元: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100%,有線廣播電視入戶率力爭達到50%以上;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內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覆蓋率達到100%,博物館覆蓋率達到70%;城鄉居民文化教育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達到10.5%左右。
一段時間以來,由於基層黨組織弱化,農村大操大辦攀比之風盛行、賭博之風漫延,不孝敬老人、不尊重長者現象比比皆是……如何教育引導農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襄陽市創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小康建設的軟件任務:
以「勤、儉、和、孝、善、净、美、誠」為核心理念,確定了「1+N」文化小康建設模式,在農村鄉鎮建設「八個一」標準,即:以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為依託,辦好一個道德講堂、建好一個志願服務站、成立一個鄉風文明理事會、訂立一份村規民約、建設一批公益廣告陣地、設置一個善行義舉榜、建設一批文化宣傳牆、開展一系列創評活動。
「1+N」模式的提出,為建設文化小康,指出了一條全新的道路,讓基層干部在建設文化小康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了走彎路,加快了發展步伐。
文化小康,在很多干部眼中,本來是一個「軟任務」,襄陽大膽探索,使「軟任務」變成了「硬指標」。
一軟一硬,看似簡單的變化,卻凝聚了襄陽決策者的智慧與力量,使襄陽文化小康走上了快車道。
文化小康的「探路者」
文化小康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着眼長遠,更立足目前,襄陽市采取分類謀劃、分步實施的戰略,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
2017年,選擇保康縣做試點示範,探索出一條路徑后,引領全市;其他縣市完成50%行政村建設任務。2018年,增長到70%。2019年,全市所有鄉鎮村完成文化小康建設任務。
2017年2月,襄陽市在保康試點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全面啟動了文化小康建設,成立了市縣兩級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制定《操作手冊》,開展專題培訓,落實文化小康建設專項資金,公示首批1250個試點村(社區)名單,掀起了文化小康建設的熱潮。
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是服務群眾的主陣地,也是襄陽市文化小康建設的重點。2017年以來,全市各級政府落實文化小康建設經費9000多萬元,改
擴建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00多個,新建或改擴建文體廣場100多個,新建文化大舞台200多個,增加文化、廣播、體育器材4000多套。不少村還設立留守兒童活動中心,開展免費託管服務,各種文藝輕騎兵活躍在廣大農村,農村文化蓬勃展開。
文化小康硬件是基礎,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是關鍵。各鄉鎮(辦事處)均按要求組建了文化輔導員隊伍,「駐點聯村」開展文化服務,指導村民開展文化培訓、文體活動等,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目前全市建有1000多支基層文化隊伍,600多個民間演藝團隊,配備文化輔導員700名,發展文化志願者8000多名,超過一半的試點村(社區)組建有不少於2支20人以上群眾文體隊伍,開展文化惠民下鄉活動1500多場次,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基層文化陣地的作用。
美麗鄉村建設,是文化小康建設的重要內容。圍繞垃圾分類、污水處理、村莊綠化等,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改善村民人居環境。全市新配垃圾桶、池4.7萬個,新配垃圾處理車2013輛,新增垃圾轉運站、填埋場260個,鄉鎮污水治理全覆蓋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效;部分試點村拓寬了全村道路、整修了排水系統、粉刷了村居外牆,將法治、道德、科普宣傳等知識上牆,增添了文化氛圍,農村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鄉風民風建設,是文化小康建設的重要任務。通過「八個一」創建,首批1250個試點村(社區)有近1000個村(社區)設置了善行義舉榜、400多個村設立了紅白理事會、1000多個村(社區)設置了文化宣傳牆、300多個村(社區)重修了村規民約……崇德向善、勤儉節約、尊師重教、愛護環境、鄰里互助等新的風氣在農村正在形成,一股清風吹遍了襄陽大地。
文化小康建設結碩果
9月初,當「秋老虎」仍在發威時,記者走進地處谷城縣五山鎮的堰河村時卻是一片清涼。清澈的小河邊,游人在弄水嬉戲;茂密的竹林中,孩子們在追逐玩耍。美麗舒適、清涼宜人的堰河村,成了襄陽市民消夏的好去處。「現在平均每天有1000多個前來參觀旅游,雙休每天在3000人以上,節假日每天在1萬人以上。」堰河村支部書記閔洪豔滿面紅光地說。2017年,全村合作社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經營收入8000餘萬元,全村農戶從旅游業經營中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旅游業經營戶年收入均在10萬元以上。
近年來,五山鎮堰河村以文化小康建設為抓手,引導村民進行垃圾分類,保護環境,發展茶園,開展鄉村旅游,發展農村樂,從一個閉塞鄉村變成了「全國鄉村旅游示範村」,戶平收入10萬元以上,成為湖北省農村脫貧致富、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樣本。
五山鎮是眾多襄陽農村以文化小康建設為抓手,脫貧致富的典型村之一。
文化興,百業活。如今,走在襄陽山村,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徐徐展開:村村有項目,處處現美景,開發農村特色產品、建特色農家樂、發掘農旅文化……
保康堯治河堯帝神峽、襄城尹集姚庵荷花節、南漳印象老家、谷城銀杏谷、棗陽平林桃花節、宜城劉猴尋(葛)根節、襄州溫崗生態休閒林場……一批文化旅游項目橫空出世,吸引了眾多游客下鄉休閒度假,成為鄉村致富新動能。
文化觀念的裂變,更是激發了農民致富的熱情。「過去是我們推着農民脫貧,現在是農民主動做為、主動要求脫貧。」襄陽市扶貧辦主任陳玉全說。
近年來,襄陽市農村貧困人口減少26.1萬人,出列223個貧困村。全市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的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2018年,全市計劃減貧7.4萬人,出列貧困村76個,南漳、保康、谷城三個貧困縣「摘帽」。
文化小康建設,讓襄陽農村迸發新活力,育出新風尚,出現新氣象,鄉村振興的雄偉藍圖正一步步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