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經濟潛力大 一方亟需拓市場
中非合作發展前景可期
九月初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備受世界矚目,是中非關係發展史上的具有時代意義的盛會。對於目前中非關係的發展,專家表示,很多中國民眾並不了解非洲,實際上中非貿易具有很好的前景。非洲有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0多億人口,且年輕人的比例很大,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的十個國家中,有七個在非洲,經濟增長潛力毋庸置疑。尤其是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之下,中國比以往更需要開拓新的市場。不過,中國與非洲的合作,並非是殖民者式的掠奪,也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而是平等互惠的合作。非洲已經在中國的幫助下得到了穩步的發展,未來前景也是正面的。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看待中非合作要立足長遠
非洲憑藉其豐富的能源與礦藏資源佔據?重要地位,日益受到世界各國關注。而非洲與中國發展階段相近,有?傳統的友好合作關係。特別是2000年中非論壇合作機制成立以來,中非經貿合作明顯提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然而,中國國內的許多人並不了解非洲的價值,認為中國與非洲的經貿合作是弊大於利。在此次中非合作論壇期間,中國援助非洲的600億美元引起了一些不客觀的言論。其實,600億美元援助的說法並不準確,因為這其中有150億是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200億是信貸資金額度,還有100美元的開發性金融和50億美元的進口貿易融資。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美貿易戰也正在進行,對外開放的內涵和外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刻和寬泛,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所面臨的環境也更加複雜多變。非洲國家雖然相比其他地區仍較為貧窮與落後,但已不再像以前那樣混亂不堪。有專家認為,隨?經濟發展與結構轉型,非洲各國生產的自循環體系和投融資的自循環體系在不斷成型。但在未來相當一個時期內,非洲的內生要素尚不足以支撐其快速的發展和巨大的需求,仍離不開外部的市場、技術,尤其是資金的支持。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至少在未來20年內,撒南非洲各國仍是世界主要的資金淨流入區域,長期內仍將是國際投資的熱土。討論中國對非洲的合作,要立足長遠,不可只看眼前。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非洲研究所副所長武芳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從非洲目前的發展狀況來說,中非貿易是有很好的前景的。非洲有五十多個國家,三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十二億多的人口,並且年輕人口的比例非常高,增長速度也很快。近幾年來,全球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的十個國家中,有七個在非洲,非洲的經濟增長潛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國作為一個世界性的、負責任的大國,加強中非之間的經貿合作,既是國家利益所在,也是國家責任所在。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與非洲國家的貿易是否能夠良好的進行,關係到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國內經濟的轉型升級,中國要資金來源多元化,要市場多元化,就要開闢新市場,而非洲毫無疑問是一個重要的選擇。中非合作本身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對於非洲的合作思路是中國助力非洲的經濟增長,幫助非洲融入世界的產業鏈,市場擴大後,中國也能從中獲得好處。這種思路在改革開放初期,西方國家也是這樣對待中國的,那些援助其實都是為了更長遠的利益。當然,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對待非洲比其他國家更強調合作共贏。
新殖民主義完全是偽命題
中國與非洲的經貿往來在輿論中某種程度上處於一種比較尷尬的境地——在國內,很多人並不了解中非加強經貿合作的好處;在國外,西方國家的輿論也總是忘不了「使絆子」,鼓吹中國在非洲是「新殖民主義」,一些非洲的輿論也受此影響,對中國也抱有一絲敵意。雖然這種觀點在非洲並不是主流,但也不能不讓人警惕。武芳認為,所謂「新殖民主義」的觀點其實很容易辯駁。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可以做一下中非貿易和英非貿易的產品結構對比,其實大家都是以礦產品進口為主的,中國佔62%,英國佔70%左右。而礦業投資方面,中國的礦業投資還不如英國投資得多,而中國的製造業投資則大於英國的製造業投資。所以說,這種觀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何況中國與非洲的經貿合作都是公平市場行為,遠遠不能與當年歐洲殖民者的掠奪相提並論。
從最具有現實意義的角度來說,對於非洲國家來說,資源礦產正是他們的優勢,對於他們來說,相比資源只能賣給英國、美國,當然是客戶越多越好。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中非經濟聯繫趨向緊密,也意味?發生摩擦的概率加大。這成為一些西方輿論在非洲製造「中國威脅論」的口實,甚至成為有的非洲國家選舉中的焦點話題之一,如廉價商品出口衝擊非洲國家市場和同行問題、環境問題與勞工權利問題等。中國與其他國家一樣,在這方面不敢妄稱經驗豐富。中國投資者走出國門為時不久,還需要時間去掌握東道國國民、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心態,掌握與東道國社會溝通的藝術。
同時,中國更需要冷靜、理智、全面地看待這些問題,通過協商的方式來解決,而不是任其發展,甚至推波助瀾,破壞本來很有潛力的互利合作。中國願意與非洲夥伴分享成功經驗,且對於非洲國家而言,保障大多數國民的基本生存權利是其職責所在,除中國之外,世界上也沒有第二個國家能夠以如此龐大的規模、如此低廉的價格提供億萬中低收入民眾能夠承受的日用消費品了。一些非洲國家一味盯住「中國挑戰」,並不客觀。看看中國的近鄰東盟國家,中國入世談判期間,許多輿論也炒作中國搶奪東盟出口市場和投資的「威脅」,結果如何呢?西方國家政府不諱言中國出口的發展給東盟國家帶來了重大機遇,而中國之於非洲,亦是如此。
中方拉動後勁仍足
來自中國的資金、企業、人員、管理、項目和技術,幫助解決或緩解了許多阻礙非洲發展的瓶頸,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為非洲向千年發展目標靠近做出了重要貢獻。《經濟學人》雜誌在2000年將非洲稱作「沒有希望的大陸」,而在2011年,該雜誌就稱「非洲崛起」。而2000年,正是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之年。2000年,中非貿易額僅有100億美元;2017年,中非的雙向貿易額已達1700億美元,可見中國對非洲發展之助力。有人樂觀預估,到2030年中非貿易、對非投資量將有望雙雙超過中美貿易、中國對美投資。
那麼未來,中非合作的主要推動力有哪些?有論者認為,從國際看,全球經濟仍處於金融危機後的調整修復期。世界經濟陷入所謂「平庸增長」狀態,總體疲弱態勢難有明顯改觀,外部需求在減速,全球性產能過剩問題在加劇,貿易保護和規則競爭越來越激烈。
從國內看,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比較優勢正在發生變化。例如,人口結構和勞動力市場供求結構已發生很大變化,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在削弱,經濟結構要經過一定時期的調整。以往單純靠出口創匯推進工業化的進程受到很大衝擊,傳統貿易方式已經難以擔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任。
因此,必須利用好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推動中國優勢產能「走出去」,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要素、市場和資源,重新構建國際競爭力。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成為世界性大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和政治利益格局,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引進中國投資,以促進本國經濟的增長。中國的很多優勢產能和產業,是全球很多國家特別是不發達國家沒有或缺乏的。大力發展中非經貿關係,既能滿足非洲當地需要,也為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配置中找到新的坐標。
而非洲也在出現很大的變化,武芳認為,非洲國家也在致力於改善他們的營商環境。比如說非盟剛剛通過了非洲一體化自貿協定,一些國家也推出了新投資法,肯尼亞也通過了經濟特區法,埃塞俄比亞推出了新的工業園區法。這些都在表明非洲正在致力於改善投資環境,未來的前景是比較清晰、正面的。
平等合作廣受歡迎
中非關係正在迅猛發展。過去15年間,中國國有企業、政治領導人、外交人士和企業家與非洲接觸的程度,遠遠超過了過去幾百年的總和。
北京方面在非洲各國首都設有52個外交代表機構,而華盛頓只有49個。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中,中國在非洲的維和部隊最多。從非洲的角度來看,一些非洲專家雖然認為中國有可能帶來一定的風險,但中方在資金和人才方面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更重要的是,中國給非洲帶來了選擇權,而不像歐美國家那樣,雖然給予援助,卻頤指氣使地要求非洲接受各種西方價值觀。贊比亞經濟學家丹比薩莫約(Dambisa Moyo)認為,中國的到來很大程度地改變了這種捐助國與接收國的方式。
武芳表示,目前,中非合作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並且中非目前的合作模式廣受非洲國家歡迎。通過歷史可以知道,以往,英國、法國很久以前是非洲很多國家的宗主國,他們與非洲的聯繫是非常緊密和深入的。目前,歐洲國家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合作,大多是由於歷史原因,英法等國對非洲更多的是「援助」和「施捨」的心態,而中國不同。中非的合作是平等的,2000年時中非建立了中非合作論壇,這一合作機制與歐洲國家不一樣的是,中非的合作機制其實是由很多非洲國家首先提出來的,中國政府考慮了很長時間后才決定創辦這個合作論壇。中非之間共同探討合作議題,舉措也是共同落實。每三年舉行一次部長級會議,也是中國與非洲國家輪流舉辦。
所以,中非之間的合作充分體現了合作和共商的精神。非洲國家對於這種機制十分讚賞,這體現了國家的獨立性和平等性。畢竟非洲雖然多小國,但也不願意被人「看扁」。所以,很多國家也慢慢地採用了這種方式,包括伊朗、土耳其和很多南美國家。包括日本,以前也有日非峰會,但都在日本舉辦,但後來也在肯尼亞也舉辦了一次。中國也經歷過百年屈辱,是真正理解非洲國家的國家,用平等的姿態獲得非洲國家的信任,是目前中非交往能夠超越其他國家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