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
天津滨海新区:大鹏展翅乘风飞
金秋九月,天朗气清。当你从北京南站出发,乘坐京津城际延伸线仅需不到60分钟,走出一枚静卧在海河河畔的巨大银灰色“贝壳”,目光与渤海之滨那一片海阔天蓝、楼厦林立的天际线交织,就会感到扑面而来清新怡人的国际化都市之风。是的,你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繁荣宜居的智慧城——天津滨海新区。
从于家堡高铁站向前方望去,目前为止世界第九高楼、天津滨海新区第一摩天大楼——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正在那里熠熠生辉。该项目由香港周大福集团投资兴建,目前是滨海新区最靓丽的新地标;就在不远处的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内,极具“科幻感”的滨海图书馆正在网上走红,在最近由美国《时代》周刊发布的“2018年世界上100个值得一去的地方”榜单中荣登榜首。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内陆腹地广阔,辐射西北、华北、东北12个省市区,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自2006年5月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滨海新区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多重叠加的历史性窗口期,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开放的滨海是世界的机遇,开放的世界是滨海的舞台。”与巨人同行,同世界共赢。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滨海新区,多年来一直是深受港商以及众多海内外客商青睐的投资热土。如今,这片热土上已聚集了逾7000家外资企业、上万家内资企业,在这里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40家。
今年上半年,滨海新区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集聚、开放、智能经济为方向,大力推动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和质量提升,全区经济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开放滨海载体丰盈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而时间书写下的,正是改革者的远见卓识和高瞻远瞩。
伴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铿锵旋律,1984年12月6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在天津东部沿海的盐碱荒滩上应运而生。1986年的夏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视察如今滨海新区的核心区域——天津开发区,并欣然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从此,从躺在纸上的图画到巍然崛起,从小马过河到骏马奔腾,成为世界望向中国的一扇美好的窗。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世纪之初国家从实施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06年,国家赋予滨海新区功能定位,要求滨海新区在带动天津发展、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滨海新区考察,作出了“要以滨海新区为龙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平台,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努力为全国改革发展积累经验”等一系列重要指示。
百舸争流风正劲,机遇之城硕果丰。近年来,滨海新区按下了改革的“快进键”,开启了力度、广度、深度都前所未有的改革探索。从开发区“一枝独秀”,到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东疆保税港区、中新生态城、自贸试验区竞相盛放,现在的滨海新区已成为国家多层次开放的“试验田”。
协同发展 谱写新篇
背靠京津,面朝大海。如果说滨海新区这片商机宝地宛如一枚钻石,那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更是风采卓然。
记者上月随同一带一路多国记者采访团从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了解到,自揭牌以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638家,注册资金86.83亿元。其中来自北京企业200余家。
该科技园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之下,由京津两市共同建立的,2016年11月正式揭牌以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部署和举措,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金融与科技服务、生命与生物科技为产业定位,以体制创新、政策突破、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为工作举措,整合创新政策、领军企业、高等院校、创新文化、高端人才、金融资本六大创新因素,构建有滨海特征的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科技园力争2018年对接企业增量不少于400家,有力培育起具有天津特色的优势产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要的国家战略,更是摆在滨海新区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机遇。机遇垂青,还需实力“应门”。滨海新区充分利用自贸区体制优势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政策优势,以及交通优势和载体优势,紧紧把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这一主题,加强京津滨发展轴联动。目前,每天数十对城际列车往返于北京和滨海新区于家堡之间,一小时同城化交通圈形成,进一步促进了京、津、滨之间的商务人流、旅游人流、居住人流的交通往来。
租赁创新享誉全球
在每年“中国航空金融颁奖盛典”中,滨海新区东疆保税港区飞机租赁创新交易颇多,国内与航空租赁相关的100%创新结构均源于东疆。东疆已成为继爱尔兰之后拥有飞机资产最多、世界第二大的飞机租赁聚集地。
这些年来,东疆依托国家赋予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功能优势,先行先试,推进租赁业政策创新,打造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如率先开展保税租赁、出口租赁、联合租赁以及离岸租赁等30余种租赁业务模式,推动监管方式和交易结构创新,形成了国内外公认的飞机租赁“东疆模式”,在国际航空和租赁市场的影响力迅速上升,成为国际公认的租赁市场新兴力量。
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租赁企业通过东疆的平台已完成1207架飞机租赁业务,占全国租赁引进大飞机的90%以上。这意味着全国民航机队中每4架大飞机就有一架来自东疆。
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金改30条”已基本落地,175项制度创新举措落地实施,大宗商品现货保税交易、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保税货物流转监管模式、融资租赁公司收取外币租金等10项创新经验已在全国复制推广。得益于改革创新,天津自贸试验区用占天津市1%的面积创造了全市约12%的地区生产总值、近10%的一般预算收入、四分之一的实际利用外资,以及三分之一的外贸进出口额。
生态滨海绿色样本
车行驶过滨海新区彩虹大桥,有一座绿意盎然的新城映入眼帘,这就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重大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滨海新区五大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城用十年时间演绎了一个“绿色蝶变”。
生态城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彻底治理了2.56平方公里积存40余年工业污染的污水库,形成了生态城最大的景观湖,治理技术获得27项国家专利,治理方案在多个地区推广应用。通过盐碱地土壤改良,本地适生植物比率达到70%。建成永定洲生态湿地公园、遗鸥公园、印象海堤公园等多个城市主题公园,精心布置道路两侧和街角景观绿化,实施静湖、蓟运河故道等景观工程,形成了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绿化景观体系,绿化覆盖率达到50%。完整保留区域湿地,预留鸟类栖息地,百余种鸟类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集河道、湖面、草地、湿地、海滩为一体的生态景观格局,城市吸引力逐年攀升。
走在生态城中,绿色元素随处可见。生态城所有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开创性地制定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评价标准和运营导则,出台绿色建筑管理规定和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形成了覆盖规划、设计、施工、运营、评价各个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管理体系。设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服务机构,出台绿色建筑奖励政策,建立中新联合绿色建筑科研机制,实施生态城绿色建筑标准与国家标准对标试点,45个项目获得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识,住宅节能率达75%,公共建筑节能率达65%。同时,积极开展被动式节能建筑、装配式建筑试点。生态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在全国多地得到推广。
生态城大力推广绿色出行,构建了轨道交通和慢行道路为支撑的绿色交通体系。坚持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模式,合理规划居住、商业设施,实现了减少出行和便利出行的目标。区内免费提供清洁能源公交,实现区内公共交通出行全覆盖。目前,建成区范围内,慢行系统已将居住社区、商业设施、景观开敞空间等城市功能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了遍布全城的慢行网络。
生态城建立健全城市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体系。建立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综合能源利用体系,住宅项目全部安装太阳能热水设施,光伏发电量达到1300万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占生态城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4%。在我国率先建设生活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实施垃圾分类收集示范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获批“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
作为全国首个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生态城大力推进产城融合,着力发展以文化创意、互联网+高科技、精英配套为主导的绿色产业,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光线传媒等文创“大咖”先后落户,国内首家民营图书发行商登陆上交所A板,辖区企业参与的国内动漫电影票房占到全国总票房一半以上。依托国家动漫园等平台,文创产业生态圈正在形成。截至今年7月,生态城聚集文创企业达1192家.旅游产业“多点开花”。泰达航母公园、方特欢乐世界、海魔方水上乐园……围绕生态和海洋两大主题,旅游集群效应日益显现,今年游客量预计突破500万人次。
智能产业多点开花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远距离虹膜人脸一体化识别系统、“鱼脸识别”实现研发更新……记者走进滨海新区,深入中科智能识别技术研究院、深之蓝、一飞智控等新区企业,感受“刷眼和刷脸”等智能“黑科技”带来的神奇。
多年来,凭借不断优化的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环境,滨海新区加速聚集智能资源,智能产业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创新能力喷薄而出,涌现出一大批智能制造领军企业。
作为专注于空中智能运输运载领域的准独角兽企业,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产品已涵盖应用于无人机物流运输、空中自动驾驶载人运输及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作为行业首家覆盖商业整体产业链的民营企业,一飞智控以智能自主飞行控制系统为核心竞争力,率先成为国内吨级无人直升机载荷市场破冰者,并拥有农业、物流、警用消防等领域核心技术、云端大数据及服务能力。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一飞智控还牵头成立泰达无人智能装备产业园,让一大批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天津。
同时打造天津智能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国内先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智能航空研发中心;在无人机迅猛发展的同时,水下机器人也让人啧啧称奇。目前,深之蓝基于国防科技大学和天津大学主创团队的研发设计能力,先后生产出“河豚”和“江豚”两款水下工业机器人,通过引入立体视觉能在观察的时候增加深度信息对目标的可识别性,发现目标的能力就有很大提高,除水下机器人外,深之蓝的“鱼脸识别”技术此前完成新一次的研发更新。新技术可以在0.1秒之内,通过识别鱼的色彩、形状以及游动姿态,快速显示出鱼类的具体名称。为进一步开发人工智能在识别领域的更多可能性,细分识别要素,为工业探测、搜救捕捞、深海生物研究等领域更好服务。
“人脸识别”产品在新区更是层出不穷,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出世界上首套跨视角高精度步态识别系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远距离虹膜人脸一体化识别系统、第一款具有虹膜识别身份验证功能的智能手机、第一台集成探烟探火视频分析的安防消防一体化摄像机。其中,天津市博安信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该院人脸识别技术研发的“人证合一”查验系统闸机在天津西站成功安装运行,实现公安检查站对受检人员快速识别、对比、登记的信息化服务。
新区智能产业集群发展,也助力新区智慧新城建设。以智能电网为例,如今在中央大道两侧排列着耀眼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彩虹桥附近的旷野上,矗立着一架架风力发电机,这里就是国网天津电力在生态城启动并建设的首个智能电网创新示范区。通过智能化的调度管理,生态城智能电网实现大型风力、光伏发电厂和储能装置等联合运行,以及常规发电和清洁能源发电的联合输送,有效消除风电能、清洁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所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滨海新区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主动把科技创新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推动自主创新产业、推广产学研一体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构筑人才高地,不断在科技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根据相关规划,新区将以智能科技为指引,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预计到2020年,智能制造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在国家“十三五”高性能计算专项课题中,中科曙光、国防科技大学以及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同时获批牵头E级超算的原型系统研制项目,形成了中国E级超算“三头并进”的局面,而在这三大超算军团中,滨海新区可谓占据“半壁江山”。
插上“智能”和“创新”的翅膀的滨海新区,正在乘“风”飞翔。
筑巢引凤花开蝶来
求职者实行免费入场,为企业免费提供展位。日前,滨海新区下半年最大的招聘会——“海河英才”就业需求对接会在滨海文化中心举行。优越的供需平台让仅仅半天时间的招聘会异常火爆。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恒银金融科技等知名重点企业在内的集中了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百余家企业参会,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898人。其中不乏数十名海归人才。
数天前,天津开发区开展的“聚滨海·汇泰达·揽英才”泰达2018大型招聘会也收获颇丰。
滨海新区引才的顺畅得力于大力推行优厚的人才政策。滨海新区在早些时候就积极推行“鲲鹏计划”人才新政,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为人才落户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截至八月底,通过“鲲鹏计划”新区已近8000人。
滨海新区根据产业特点和工作实际,研发设计了“滨海新区人才计划引进人才服务表”,对新落户人员进行全方位调查,同时对非就业人员就业需求进行分析统计。开通人才落户服务二维码,开辟网站服务专区,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服务,后台实时自动统计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吸引人才落户新区的主要原因为新区在职业发展、人才政策、城市环境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势。根据办理情况统计,新区每日落户量占全市的四分之一以上。截至7月2日,全市累计办理户口准迁证4万余张,新区约占全市的30%。新区的优势在于经济总量大、经济主体多、职业发展前景好以及政策优惠等。人才来源广泛,华北地区居首,其中以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等省份居多,约占总量的70%。据初步统计,来自北京的“北漂”人才占总量的40%左右。人才类型比较多样,学历人才最多,约占总量的82%,其中硕士、博士占15%。落户新区人才以青年为主,40岁以下的占90%以上。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还专门成立了以区人社局、区公安局、区教体委、区行政审批局、各功能区人社局为成员单位的滨海新区引进人才落户联审窗口单位工作协调小组,设立40余个联审联办窗口,全天候无公休开展工作。与此同时,滨海新区正大力调整优化公共服务水平,关注引进人才在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需求,会同相关部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不断优化环境,提升服务和保障水平,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滨海新区华纳社区就是天津滨海新区人才引进的缩影。从过去的原住民,到现在的超过十分之一的外籍人员,涵盖17个国家和地区,很多外来人员已经在这儿落地生根。记者在华纳社区服务中心一楼大厅看到,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居民“刷脸”即可进行活动签到、预约社区活动场地,并可实现免证件办业务。位于大厅一角的开发区行政服务自助终端屏幕上,显示着审批服务和便民服务两大板块,居民可不出社区就能办理公司或生活业务,享受便利的自助服务。
文化惠民 润物无声
近日,美国《时代》周刊发布一份2018年旅游目的地榜单,列出世界上100个值得一去的地方。其中,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荣登榜首。
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中心的滨海图书馆以极具“科幻感”的设计在网上走红,享誉海内外。美国《新闻周刊》称它是每个爱书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英国《每日邮报》将它称为全球“终极图书馆”那究竟是怎样一座图书馆呢?滨海新区图书馆新馆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图书馆中厅由“球形报告厅”和“书山”两部分组成。球形报告厅是一个外径21米的球体,表面均匀分布LED灯,用内光外透、全彩变化来显示动态和静态图形。球体内部是具有环绕立体声和数字放映功能的报告厅,是图书馆开展公益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34层白色阶梯呈波浪状铺开,自下而上设计,直观地表现了“书山有路勤为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内涵。市民不仅在这里可以阅读图书、观看展览和演出,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教育培训、餐饮娱乐、康体健身等方面的服务。
滨海新区图书馆所隶属的滨海文化中心是滨海新区“十大民生工程”重点项目,旨在打造滨海新区的文化艺术融合体。滨海新区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要把滨海新区公共文化服务整体不断提升。建设滨海文化中心、滨海广电大厦、滨海时报大厦等区域文化地标建筑。投资近亿元提升改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街镇、居村文化设施全覆盖、免费开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连续举办五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每年参与群众百余万人次,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高;领先全国推出文艺人才、精品奖励、民办博物馆等5个专项扶持政策等等。记者在滨海新区看到,这里文化产业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齐头并进,已初步形成了影视动漫、设计创意、广告会展、数字传媒等主导产业,全区共有文化创意类企业近5000家,汇集卡梅隆影视、未来电视、搜狐视频、58同城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文化企业。繁荣了该区的文化事业、丰富了百姓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居民幸福感指数。
按照“建设国家级滨海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总体定位,滨海新区正在逐步形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滨海新区已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融合,通过主题演艺或实景演出,带动滨海航母主题公园、极地海洋馆等景点发展,两个“旗舰”景区吸引游客数量均超过百万,经营收入均超过亿元。
情系带路深挖潜力
8月26日,由国内自主设计建造的最大集装箱货轮“中远海运宇宙”首次抵达天津港。这艘货轮将在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完成一架空客A320飞机大部件和7166个标准箱的装卸作业后,启航驶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港口。
位于滨海新区的天津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点支。目前,天津港挂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集装箱班轮航线超40条,涉及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南非、西班牙、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港口。与此同时,天津港在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方面也独具优势,形成了“两桥、三通道、四口岸”陆桥通道格局:经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辐射蒙古国,经新疆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辐射中西亚,经内蒙古满洲里口岸辐射俄罗斯地区。便捷的快速通道,为“一带一路”经济带贸易畅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滨海新区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布局,巧用自身区位、政策、产业等优势,搭建“一带一路”快速通道,努力打造“一带一路”的新支点,在辽阔的“丝路”上充分挖掘发展新潜力。除了贸易领域外,滨海新区利用政策平台优势,输出成功的新区管理经验模式,打造综合性经济区,吸引了各国企业在当地集群发展;利用产业发展优势,龙头企业纷纷走出国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加快了“走出去”投资步伐:在埃及红海之滨,一座泰达新城正在建起。中国开发区运作的典范“泰达模式”,成功引入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在印尼加里曼丹岛,由总部位于滨海新区的聚龙集团承建的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正拔地而起。这里是我国首批农业对外合作试点项目,也是一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今年上半年,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印尼聚龙产业合作区建设提速,分别入驻企业68家、14家。
改革不停顿、发展不止步。往高处飞,提升水平;往远处飞,拓宽视野;往纵深飞,做精做强。承载着无数光荣与梦想的滨海新区就像一只大鹏,目光犀利,思想深邃,信念坚强。胸中奔涌着星辰大海,浑身溢满澎湃的力量,腾空跃起,奔向改革与创新的蔚蓝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