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港大深醫完成深港首例兒童跨顱搭橋術
2018年 09月 20日 03:19    香港商报
 

     港大深醫完成深港首例兒童跨顱搭橋術

    【香港商報訊】記者林麗青報道:7歲男孩叮當今年過了一個不一樣的「六一」兒童節,當天,他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接受了極高風險的顱底惡性腫瘤切除,轉危為安。為順利切除腫瘤,來自香港和內地的醫生團隊首先為叮當進行了腦內40多厘米長的血管搭橋,搭橋血管橫跨患兒左右兩個大腦半球。搭橋血管之長、患兒年齡之低、手術難度之大,在深圳和香港均屬於首例。目前叮當在港大深圳醫院住院接受化療,身體情况穩定。

    2014年,叮當右耳下隆起一個腫塊,檢查結果提示惡性腫瘤。在首次切除術后三個月腫瘤復發并迅速增大。在被多家醫院告知惡性腫瘤較大無法手術之后,叮當的父母於2016年7月帶著叮當首次來到港大深圳醫院就診。港大深圳醫院頭頸外科、神經外科、兒童腫瘤科等多學科討論(MDT)后認為,鑒於患兒小,腫瘤大,右側咽喉旁、顱底的腫塊直徑達7厘米,病理診斷為惡性程度極高的肉瘤,根據國際循證醫學證據,應當先化療和放療,等腫瘤縮小后再進行手術切除。2017年2月中旬,叮當接受了「右側咽旁及中顱窩底腫瘤切除」術。然而,距第二次手術不到一年時間,腫瘤又在叮當的右耳后方復發,有拳頭大小,腫瘤潰爛,感染嚴重,持續高燒不退,命懸一線。在兒童腫瘤專科團隊長達2個月多種抗生素聯合抗感染及傷口創面處理后,患兒的病情才暫時穩定了下來。

    切除腫瘤需先腦血管「搭橋」

    港大深圳醫院耳鼻咽喉科/頭頸外科副顧問醫生吳平安介紹說,孩子患的是很罕見的肉瘤,發病率只有百萬分之四,惡性程度極高,多手段綜合治療后,腫瘤再次復發,表明腫瘤對放化療不敏感,能供選擇的治療手段非常少。

    在叮當父母的請求下,港大深圳醫院再次組織了MDT:若要將腫瘤切除乾净,需要切除被腫瘤侵犯的頸內動脈和椎動脈,隨之帶來的風險是右側大腦供血不足,導致中風、腦梗,最終造成患兒死亡。只有先進行腦血管「搭橋」,移植一根新的血管為叮當的右側大腦提供供血,然后再將腫瘤及其包裹的血管一并切除。這意味著,叮當的手術要分兩次進行:先做腦血管搭橋;再做顱底腫瘤切除。這兩個都是大手術,風險大、難度大,對醫生技術要求高。

    搭橋血管逾40厘米長

    今年5月中旬,港大深醫神經外科何偉成顧問醫生、吳平安副顧問醫生、袁國豔醫生團隊為叮當進行了「左側頸總動脈-右側大腦中動脈搭橋」手術。醫生先從叮當的小腿取出一根長40多厘米的靜脈,然后把這段血管的一頭連接到左側的頸總動脈,血管的另一頭連接(搭橋)到右側大腦中動脈。

    用於搭橋的這根長長的血管橫跨叮當的左右兩個大腦半球,在小孩身上這種跨顱搭橋,文獻尚無報道,在深圳屬於首例。來自香港的神經外科何偉成顧問醫生表示,2018年1月在港大深圳醫院完成了深港首例成年人的類似跨顱搭橋手術,當時是為一名50多歲的鼻咽癌患者進行治療,手術順利完成。而這次由內地和香港醫生聯合完成的手術,是深港首例兒童跨顱搭橋病例。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