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車流量配合大橋通車
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 楊志強
廣東省公安廳交管局9月13日發布消息,為貫徹落實今年9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從即日起,申請人申請辦理港澳進出內地直通車指標、牌證時,可以交驗《港澳台居民居住證》,代替《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廣東省公安廳此前表示,正在研究更多港澳台居民居住證應用場景。此次兩地牌新政,即為相關部門推出的應用推廣成果之一。
據廣東省公安廳最新數據,目前,廣東已共為9.2萬輛港澳車輛發放兩地牌照。今後,廣東交管部門可同時為持回鄉證及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的申請者辦理兩地牌手續。
大橋車輛流量低於原評估
港珠澳大橋通車將加強與珠三角主要城市乃至珠三角以外地區的聯繫,促進香港與內地的旅遊、商貿、專業服務及其他行業的交流,催化效益,加速泛珠三角區域的經濟融合,擴大香港與內地腹地的協作和共同發展,為區內城市的長遠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並強化香港作為國家南大門的戰略性地位。
隨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珠三角將為「一小時生活圈」,而成熟完善的交通網絡將進一步利便港人在整個灣區內尋找最合適的工作機會,突破個別城市經濟結構的限制。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的統計資料,目前在廣東省長期居住、工作及升學的香港人達到51萬。港澳台居住證可辦理兩地車,可以為廣東省長期居住、工作及升學的相當部分香港人帶來更大方便和發展。
大橋通車在即,運輸及房屋局證實,港珠澳大橋2030年評估每日車流量介乎2.7萬至3.9萬輛次,客流量約15萬至19萬人次,但2016年三地政府聘請顧問重新評估時,車流量改為2.9萬輛次,客流量只有12.6萬人次,比2008年的預測低一成至兩成半。這顯示,耗費千億元建設的港珠澳大橋,將會出現明顯的剪刀差——實質投資額比原計劃增大,經濟效益卻比預測縮小。
粵港去年商定,在港珠澳大橋通車發放1.1萬個粵港商務車配額,大橋通車兩個月後將評估情況,再增發5500個,開通後3年內考慮每年增發1320個。現時1.1萬個配額已全部發出。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1.1萬個配額根本無法滿足港人穿梭兩地的需求。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首要突破互聯互通的障礙,使三地經濟融合走上更高階段,更加密切如一家人,這已成為關心大灣區建設的共識。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使得大灣區的內地九個地級市,與香港、澳門的社會經濟聯繫交流更為頻繁,而且也由於現在評估的港珠澳大橋的車輛流量低於原評估,這就更顯得優化大橋車流量的必要性。
粵省宜增港澳車輛入內
粵港澳三地車輛的行駛管理,一直有一個對等的慣例和原則。三方互相開放的數量是要大致對等。但是,實際的情況是,廣東省面積大,經濟體量也大;港澳則是面積小,街道狹窄,不可能再大量開放內地車輛入內,即使開放了,形成高度擁擠,內地車輛入內也是行駛不得。
筆者建議,優化大橋車流量,廣東省方面可以大幅改革當下的兩地牌制度,單方面對港澳放開。許多專家經過計算,也認為廣東省方面對開放香港和澳門車輛入內,有很大的擴展空間,可以承受更多的港澳車輛進入。
事實上,香港的私家車存量其實不多,不過50多萬;澳門就更少,只有大約10萬輛,而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單是深圳市就有200萬輛私家車。
廣東省開放香港和澳門車輛入內,不僅可紓緩大橋流量不足的困境,最重要的是,港澳私家車入粵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必定遠大於廣東省所付出的成本。港澳私家車便捷入廣東省,既可大幅推進內地的消費量,更因為交通便捷而增加港澳人士以及在港澳的跨國公司管理人員到內地上班。總而言之,開放港澳車輛入廣東省,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一條捷徑。
此外,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確認,港珠澳大橋將採「三地三檢」,關口由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政府,各自負責設立和管理。但「三地三檢」有放寬空間,可考慮改為綠色通道,讓無論是香港、澳門還是內地的車輛,只要五年內無違章紀錄等就可申請頒發綠色通行證,汽車可持證進入大橋,這可以提高通行效率,也給更多車輛放行,自然吸引更多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