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國進民退」情緒升溫
民企直面生死存亡考驗
混合所有制改革怎樣進行、民營經濟是否應該離場、國進民退潮是否正在發生,以及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中美貿易戰升溫對民營企業帶來的生存考驗等,正成為當下一個非常引人關注的重要話題。近日召開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民營企業的生死存亡事關整個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的安居樂業,如何在整體經濟疲軟時期使民企不至於成批倒下、能夠保持活力和創造力健康成長,必須認真對待。香港商報記者 朱輝豪
私營經濟 不能退場
恰在「50人論壇」的前一周,一篇有關私營經濟應該「離場」的文章引發公眾的關注,文章稱「私營經濟已經初步完成了協助公有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階段性歷史重任。下一步,私營經濟不宜繼續盲目擴大,一種全新形態、更加集中、更加團結、更加規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經濟,將可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的新發展中,呈現越來越大的比重。」隨後,這篇提倡「民營經濟退場論」的文章受到外界的一致批評,諸多分析人士紛紛撰文反駁,指責該篇文章的論點荒謬,認為民營經濟不但不應該退場,而應該繼續發展壯大,繼續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上述文章提及的觀點,中國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錦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這篇文章的言論很極端,根本站不住腳。他指出,國有企業的發展不能以犧牲民營企業為前提和條件,雖然目前的口徑是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但民營企業也可以同時朝?相應的方向前進,這兩者並不矛盾,不應該是一種對立,而應該是共同發展的關係。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也認為,「民營企業要退出歷史舞台」這種說法有失偏頗,因為中國還遠遠未到達民營經濟得到充分發展的時候。即使當下要發展混合經濟,也需要有堅實的民營經濟基礎。如果民營企業仍然只是「半桶水」,混合經濟也很難得到充分發展。「發展混合所有制最優的選項是,國企和民企都很強,即在市場經濟的情況下,民企可以得到充分發展,能和國企平等競爭,並且有良好的制度環境作為保障。如果沒有一個堅實的市場經濟作為前提,即使想發展混合經濟,也是無效率的。」林江說。
國企控股民企現象增多
外界關於「國進民退」的另一個憂慮在於,今年以來,隨?A股市場股價的走低,「國資系」資金頻頻進場,開啟大手筆「掃貨」模式,參與多家民營上市公司控制權交易。據內地媒體報道,截至目前,包括國資委、地方政府、中央事業單位在內的「國資系」主體正在參與或已經完成20餘家A股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交易,包括國旅聯合、三聚環保、華塑控股在內的20餘家民營上市公司,均正在或已經完成相關股權轉讓事項,且均有國資身影閃現於接盤方,受讓股權合計超過30次,交易金額超百億規模。其中,三聚環保、新築股份、金力泰等民營公司更是徹底變身為國營企業。
林江認為,如果國企收購民企這種現象純粹是一種市場行為,本身沒有問題,也無關緊要。但如果下一步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就值得憂慮。「如果上市公司越來越國有化,體現公有制作用,那民企原來那種創造財富、參與競爭和創新的積極性,將或多或少受到影響。總體來看,國企參股民企的發展有積極意義,這是值得鼓勵的,但如果國企進去『指手畫腳』,就等於將民企國有化了,這是非常不好的。所以,這段時間以來出現的現象,如果這只是個案,則不足為慮,而如果是有組織地引導這樣一種趨勢,則值得擔憂。」林江說。
李錦表示,國有企業的改革,也包含國有資產的改革,央企層面已經選擇了10戶企業開展投資運營公司試點。目前而言,關於國企參與民營上市公司控制權交易這種收購行為,還只是個案,大的方向還不存在,沒有出現整體趨勢。
部分民企舉步維艱
在整體宏觀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民營企業的經營困難加劇,面臨?虧損嚴重、資不抵債等難題。生產成本的提高、銀行的惜貸,加上市場需求不振等種種原因,不少民營企業如今身陷經營困境中。
在李錦看來,目前中國整個企業的生存環境都不理想,而民營企業的問題尤為突出。他指出,中國企業的環境,一方面是稅收太重,包括「五險一金」的比例設置較高;另一方面是產能過剩問題,企業虧損情況比較嚴重。此外,在同樣的情況下,民營企業還面臨?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是難以獲得銀行的信貸,民營企業往往只能求助民間貸款,以致財務成本太高,企業難以存活。
貿戰升級或致大量民企倒閉
目前,致使民營企業舉步維艱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在中美貿易戰的陰雲籠罩下,很多企業的訂單受到影響,企業的經營環境在惡化。李錦認為,中美貿易戰對民企和國企的影響一樣,產品市場的減少,必將使得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突出,企業經營也會越發困難。「貿易戰將使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工廠將受到很大影響,產品賣不出去,未來企業倒閉的情況會越來越多。」他說。
美方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將於9月24日開始實施,中國隨後再次反擊,對美國約6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10%或5%的關稅。特朗普此前也表示,若中方報復美方的行動,將再向中國另外2670億美元貨物徵收25%的關稅,貿易戰火持續升級。
「中美貿易戰對廣東的影響很大,如果擴張到2000億美元或者更多,珠三角這些加工貿易製造業可能會倒閉很多。」林江說,根據一些商會組織估算,對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正式實施後,可能會有三分之一的民營企業面臨倒閉。而且貿易戰升級可能性的存在,對市場預期造成的不良影響等不確定因素,將進一步令企業經營狀況惡化,不管是民企還是外企,生產線都有可能轉向越南、柬埔寨、印度等東南亞國家。
鑒於中國民營企業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如果民企成批倒下,就業形勢也將變得不容樂觀。摩根大經濟學家朱海斌等人在最近的一份研報中指出,若中國通過人民幣貶值5%並課徵美國產品關稅進行報復,工作崗位就會減少。若中國根本不報復,可能會有300萬人失業。
林江指出,如果中美貿易戰升級,可能很多民企不敢接單,或者將工廠搬到東南亞,就會有很大失業的壓力。「以廣東為例,如果現有廣東的製造業體系和現代服務業無法吸納這些工人,可能令廣東的就業壓力在貿易戰的陰影下變得更加顯著。」
「國進民退」引擔憂
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進程中,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各種困難中頑強生長,克服了基礎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勢,逐漸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來看,雖然「民營經濟應該退場」的言論不得人心,但外界擔憂民營企業經營狀況不斷惡化的聲音卻此起彼伏,對「國進民退」的憂慮也有增無減。這種憂慮主要體現在,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影響下,大力度的行政去產能和環保限產措施,使得上游的產品價格大幅上升,處於中下游的民營企業被動地接受原材料價格上升的局面,成為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犧牲品」。而處於上游的國有企業,則得益於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能夠順利扭虧為盈。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前7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0.5%,增速3倍於私營企業。
民企經營狀況不斷惡化
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堅實的證據顯示,民營經濟特別是私營企業的發展陷入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困境。該報告指出,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這一存在典型的「幸存者偏差」的統計數據中,那些不幸消失的企業基本上是受供給側改革衝擊的私營企業,他們或者是慘淡經營,或者是徹底死亡。而幸存的私營企業中,受「去槓桿」政策的影響,資產負債率快速上升,利息開支加大,同比利息支出上升11.8%。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表示,目前中國經濟大格局發了生變化,國進民退現象比較突出。李揚做了一個調查,結果顯示,廣東、浙江這些民企、民營資本最發達的地方,國資都在凱歌中行進。
他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的出現主因有四方面:一是形勢穩中有變,「這個變還是不小,首先受衝擊的是民企,過不下去了。」二是最近「三去一降一補」,使得產業鏈條相對的優勢地位發生變化。在上游的賺錢,所以國企賺得不得了,但是廣大的民企在中下游,發展不足。三是影子銀行受到了抑制,過去民企大多數靠影子銀行來融資,隨?資管新規的推出,當然現在有些調整,資管新規是斷了它的財路。四是雖然主流政策上強調不能歧視小企業、民企,但事實上是存在歧視的,很多企業過不下去了。
為民企減負 惠策須落地
針對民營企業一直面臨?的高稅負、融資難融資貴、生產成本偏高等一系列難題,不少經濟學者建議出台大幅度的鼓勵政策,為民企經營減負重。李錦指出,政府應採取多種多樣的措施,包括政策鼓勵和輿論環境的維護,目前要「消滅私有經濟」這種輿論環境對民營企業很不利,應該有更多保護民企的明確的聲音。「至於政策環境,主要是降低財務成本,解決中小微企業貸款難題,要為企業減稅降費。」李錦說。
就廣東省而言,在近三年來,在扶持實體經濟層面,出台了不少重磅政策,包括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通過以地方財政讓利等多種形式,為企業發展積蓄後力。在最近,廣東省再次發布《關於印發廣東省降低製造業企業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修訂版)的通知》(簡稱「新十條」),計劃在3年內再為企業降成本超2000億元。從具體舉措來看,有降低稅負、用地成本、社保成本、用電成本、運輸成本、融資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支持工業企業盤活土地資源提高利用率、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大重大產業項目支持力度等措施,全方位降低製造業企業成本,力度可謂罕見。
「最重要的是對民企的減稅降費,廣東『新十條』政策,最怕的是落地時有所打折,即如何保證政策的落實最為重要。」林江說,另一個是融資的問題,民企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如何解決、如何為民企營造良好的公平競爭環境,這對民企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