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林麗青、王靜抒報道:第六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26日在深圳會展中心、深圳五洲賓館舉辦。本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由一個主論壇和六個平行論壇和一系列配套活動組成,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朱棣文在內的大批中外的政府官員、知名專家學者、國際組織代表和著名企業代表匯聚深圳,共同探討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意義和推動作用。
內地需清晰定義綠債標準
在當天下午舉行的主論壇上,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朱棣文發表主旨演講。朱棣文介紹了最近的地球氣候變化趨勢,并介紹了目前最新的技術上的可能性,是如何做到碳排放為負值的。
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在論壇上介紹了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的情况。巴曙松表示,中國內地市場綠債發展非常引人矚目,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的綠色債券市場,2017年發行量達到了2486億人民幣。不過,中國內地在岸的綠色債券市場,約有20%到40%在資金用途方面與國際標準對綠色債券的定義不一致。強勁的融資需求和政府的扶持政策,推動著中國綠色債券的快速發展。巴曙松建議,要想更好地推動中國的綠色債券發展,需要更加清晰的界定綠色金融債券的定義,更好推動市場的增長。
做好大灣區低碳交通圈
同日在深圳五洲賓館舉行的第四屆珠三角綠色低碳發展論壇上,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專家圍繞「共建綠色低碳灣區」主題,共同探討大灣區城市群綠色低碳發展新舉措。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的演講主題是「構建大灣區低碳一小時交通圈的機遇與挑戰」。方舟表示,大灣區的特點是高密度、高集約型的城市發展模式,要構建優質生活圈,建立低碳環保軌道交通的一小時交通圈非常重要。
方舟認為,大灣區要真正實現低碳出行,應發揮集體交通運輸體系+步行的交通模式。「在連廊的設計上,香港是做得比較好的,真正給行人以方便感。」方舟建議,珠三角地區可考慮率先小街區的模式試點,將地鐵和步行出行系統作為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
在當天舉行的重大項目簽約發布儀式上,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國家電投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北大科技園、閃聯國家工程實驗室、清控銀杏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署「新能源產業項目基礎研究與產業化推廣合作備忘錄」。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上海能鏈眾合科技有限公司及深圳碳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簽署「科技創新打造城市低碳綠色治理新模式戰略合作」協議。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與深圳市綠色低碳發展基金會簽署「綠色金融戰略合作」協議。深圳市建築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與深圳市碳聯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署「碳寶之家低碳科教研發基地合作」協議。
同日,深圳福田區政府,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市經濟特區金融協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共同啟動「深圳綠色保險創新產品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