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綠色食品大省逐浪潮頭 領跑全國
图说:生機勃勃黑龍江,大豆生產基地
图说:黑龍江「三品一標」優質農產品成效顯著
图说:琳瑯滿目的綠色食品深受歡迎,參展商喜笑顏開
图说:延長產業鏈條,開發精深加工產品已成為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方向。
图说:五常大米360度高清攝像頭水稻基地智能化建設與管理
图说:金戈鐵馬 秋收場景
黑龍江省是中國農業大省,是國家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後備基地。習近平總書記給予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高度讚譽。
秉承改革開放40周年東風,黑龍江作為全國綠色食品的發祥地, 早在90年代初就在全國率先發展綠色食品,歷經近30個春秋,綠色食品自然天成,已由當初的一個新概念,迅速裂變為米、豆、菜、菌、乳、畜等14個產品系列, 成為全省支柱產業、國家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其綠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積、實物總量和經濟總量等均位居全國首位、領跑全國,綠色食品產業建設樣板省堅若磐石。
文/李鋼 付彥華 供圖/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
據央視新聞頻道9月23日播報,中國人每吃10碗米飯,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每個地方都有幾張對外宣傳的名片。幾十年前,說到黑龍江差不多想到的是寒冷,最易聯想到三個字是「北大荒」,繼而又會想到大慶石油、興安紅松;而如今,提到黑龍江又會被當代人賦予新的內涵,很多外地人首先聯想到最多的是「一白」、「一綠」金字招牌。「白」的是冰雪,「綠」的就是以大米為代表的綠色食品。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持續發力,打造了從田頭到餐桌的「安全鏈」、「產業價值鏈」,成為龍江人的驕傲、天鵝項下的「瑰寶」,成為對外交往的「省禮」甚至是「國禮」,無與比肩。
得天獨厚 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省
黑龍江開墾時間較短,土壤、水體和大氣等污染程度較輕,具有開發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得天獨厚的條件。 一是農業資源豐。黑龍江省農業資源富集,現有耕地2.39億畝,佔全國1/9強,農業人口人均耕地10多畝,位居全國之首。尤其是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黑土面積佔全國黑土面積50.6%,土質肥沃,耕層深厚,是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最富集的省份。二是生態環境優。黑龍江省生態環境一流,大草原、大濕地、大森林,造就了山青、水秀、土肥、田潔的優良生態環境,是中國生態建設示範省。由於地處高寒高緯度地區,冬季凍結休耕時間長,病蟲害發生少,化肥農藥投入水平低,耕地化肥施用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農藥應用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7。
放大優勢 產業集聚效應明顯 成果豐碩
2017年,在全省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積極推動,消費市場有力拉動下,綠色食品繼續蓬勃發展,是全省成長性最好的新興產業。
產業規模持續擴張。來自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一組權威數據表明,2017年,全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到7636萬畝,比上年增長2.7%;綠色、有機食品實物總量4140萬噸,比上年增長4.5%;綠色食品總產值2550億元,比上年增長3.2%。目前,全省綠色食品認證面積約佔全國1/5、實物總量約佔全國的1/8;總產值約佔全國的1/6,是全國最大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
產業集聚效應明顯。2017年,全省綠色、有機食品生產企業970家,比上年增長6.9%;完成加工量1740萬噸,比上年增長8.1%;形成了綠色米、豆、菜、菌、乳、畜等14個產品系列。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2555個,農業部系統認證有機食品達到523個,分別比上年增長15.9%和8.3%。
產業氛圍初步形成。「龍江米」、「龍江奶」、「龍江肉」、「龍江油」成為家喻戶曉的優質安全農產品代名詞。黑龍江綠色食品國家抽檢合格率多年穩定在99%以上,去年達到了99.7%。有15個綠色食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近200個綠色食品產品獲得省著名商標,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數量120個。產品遠銷歐洲、美國、日本和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開拓創新
引領全國綠色食品發展
一是首創標準化基地。在全國率先組織開展了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創建工作,並制訂一整套制度和管理體系,得到農業部的充分肯定,並在全國全面推廣,探索了一條以品牌化帶動標準化,以標準化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新途徑。二是首創綠色食品尅市場。近年來,在全國率先提出並按照「統一設計、市場准入、許可銷售」的模式建立黑龍江綠色食品尅市場。三是創新監管機制。在產品監管方面,推進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措施,如在綠色食品企業中推行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建立退出機制,在標準化基地實施綠色食品生產管理手冊、推廣使用生物有機肥等等,不斷提升了全省綠色食品產品質量。
前景展望:新征程 新任務 爭當「排頭兵」
在高標準打造綠色食品基地上爭當「排頭兵」。堅定不移地發揮優勢,壯大和拓展優勢,要以推進標準化生產為重點,按照「誰建設、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突出縣級政府的主體責任,切實做到有人管、有人抓,確保實效;強化基地「投入品」控制,嚴格規範「投入品」使用,確保綠色食品基地質量安全;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綠色食品,參與基地建設,切實將綠色、有機食品基地打造成為綠色食品「保綠」的「示範田」、標準推廣和使用的「樣板田」、培育新型農民的「教學田」,以及農戶增收、農業增效的「致富田」。
在增加綠色食品供給上爭當「排頭兵」。一是大力優化主體結構。大力培育和發展綠色食品骨幹加工企業,重點是引導大型企業增加綠色食品認證數量,擴大生產規模和產品總量規模。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開發認證綠色食品產品,推廣綠色發展理念,拓寬農民創收渠道。二是大力優化產品結構。大力開發綠色食品,特別是開發兒童營養食品、老年營養食品、婦女保健食品等營養健康類綠色食品,不斷提升綠色食品內在價值。同時,以市場為導向,在穩定綠色食品糧食作物認證規模的基礎上,突出加大畜產品、山特產品,特別是系列產品、精深產品的認證工作力度。三是大力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食品,適度發展有機食品,穩步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在提升綠色食品價值鏈上爭當「排頭兵」。充分發掘黑龍江綠色食品的獨特優勢,創新市場營銷方式和手段,不斷提升產品的價值鏈。擴大新型營銷模式的範圍和內涵,鼓勵綠色、有機食品生產企業採取眾籌、私人訂製等方式銷售產品,增加品種和數量。充分發揮北京、長沙銷售中心的渠道作用,積極拓展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市場。
在構建全程監管機制上爭當「排頭兵」。創新監管機制,積極推進監管工作「前移」,努力實現「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管。加強產品抽檢和企業年檢工作,嚴格履行現場抽樣制度,提升「三品一標」產品風險預警能力,確保不出現大的質量安全事故。開展誠信體系建設工作,建立誠信企業「黑名單」。
在創新綠色發展機制上爭當「排頭兵」。推動認證方式創新,擴大「三品一標」、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審核下放試點範圍,加快「三品一標」管理方式調整改革。創建國家級有機農業示範基地,建立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示範區。
在培育打造綠色食品品牌上爭當「排頭兵」。強化以黑龍江大米區域品牌為重點的品牌建設,通過組織展會、舉辦推介會、媒體廣告宣傳等多種形式,培育綠色、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誌品牌。以地理標誌農產品「十大區域品牌」建設為引領,挖掘農產品地域特色,加快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打造一批環境良好、生產規範、質量受控、品質優異的公共品牌。
黑龍江躍上潮頭再逐浪,力爭到2020年,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到8000萬畝以上,實物總量超過4000萬噸。通過不懈的努力,使綠色食品產業成為集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和經濟優勢為一體的低碳型優勢產業,實現「三個延伸」和「一個跨越」。即加快由初級產品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由種植業向水產養殖業延伸、加快國內市場向全球市場延伸,最終實現綠色食品原料大省向綠色食品加工大省跨越,並推動黑龍江由大糧倉變成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爭當全國綠色食品發展的「排頭兵」。
新時代 新動能 譜寫新篇章
綠色食品已經成為黑龍江一張靚麗的名片,潛力無限,更為深層的意義在於,發展「三品一標」引發了一場發展理念的革命,新的發展動能正在加速形成。
基地生產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加速轉變。在發展「三品一標」過程中,黑龍江注意積極探索「漁稻」、「鵝玉」和「蟹稻」新型生產模式,增強發展的可持續。去年又在全省分品種打造和培育可複製、可推廣的富錦永勝水稻、賓縣永和蔬菜等等高標準示範基地,做給農民看,引領農民幹,整體效益不斷提升。
產品開發由初級產品向多品種深加工領域持續轉型。「三品一標」推行標準化生產、品牌化引領、產業化經營的綜合發展模式,有利於配置優質資源,提升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素質,延長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目前,全省綠色有機食品已形成玉米、大豆、水稻、乳品、肉類、山產品、雜糧、雜豆和特色產品等加工系列。
認證主體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快速發展。優化「三品一標」發展的主體結構,全省僅綠色有機企業就發展到97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10家,佔全省食品「規上」企業的30%,完成綠色食品加工總量1450萬噸,加工產值1370億元,均居全國前列。
市場營銷由以線下為主,加快向快線上線下緊密結合轉變。大力推進線上銷售,引導綠色有機食品企業、合作社藉助「我在黑龍江有畝田」等載體,大力開展綠色有機食品「眾籌」活動,並帶動全省新型營銷模式實現銷售收入60.6億元。大力推進展會營銷,組織綠色有機食品企業參加黑龍江2017年貨大集、中國國際農交會、中國綠博會等多個大型經貿活動,簽訂項目400多個、金額56.4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