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山居荷風
2018年 09月 28日 04:12    香港商报
 

     山居荷風

    中國美協會員、美術理論家和書畫鑒賞家、畫家、策展人、香港大學文學院藝術學系哲學博士。現任廣東省嶺東美術館總館長、香港藝苑出版社和《嶺東》雜誌社社長兼主編、香港美協秘書長兼學術理論委員會主任等。

    「駕言出游,日夕忘歸。」「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自古以來,文人士大夫一直將自然山水視為精神家園。他們行其所行,樂其所樂,或登山臨水,以觀草木魚鳥;或評棋品畫,談玄論禪,以清茗對山月;或結廬而居,吟詩作畫,以暢隱逸之情,俗世塵囂拋之腦后,山水純真自入懷抱,并由此發展出隱逸文化中的重要一支——山居文化。隱逸文化較早的事實或可追溯至殷末周初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事迹。據《史記伯夷列傳》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據此而言,伯夷叔齊的隱居,更多的是表現出他們不與當時當權者合作的一種政治態度。迨至后世,隱逸不再局限於表達個人的政治態度,更多的是表達一種人生態度,是傳統文人士大夫仕途失敗之后的退路。作為儒家學說的改良者,孟子倡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顯然為后世儒士指明了人生方向。歷史上張良、諸葛亮、李勣、劉基等人,堪稱達至將相、窮則隱逸的代表人物,而陶淵明則以他的詩作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隱士。而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英國,也曾出現過以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為代表的湖畔派詩人,他們否定城市文明,嚮往唯情論,歌頌大自然,這或許也可視為外國的山居文化。在「山居荷風」系列中,我嘗試以一種較為镕適而自在的態度去表現荷塘與山的關系。在創作過程中,中國古代的隱逸文化給我很多的啟發。在這些畫面中,我有意淡化山的形象,突出荷塘的意象。想像着或獨坐於窗前,臨窗觀賞荷風山色;或行走於山間小道,看荷塘清幽,遠山雲氣繚繞;或與二三友人漫步荷塘之側,觀山色如娥,賞清氣盈懷。此系列作品所表現的雖然都是荷塘與山峰,但因時間、天氣變化與視角的差异,自然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光影效果。

    

 
(來源: 香港商报网) 編輯: 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