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9月官方製造業PMI 50.8,比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不及預期 51.2,反映出製造業下滑萎縮。而更多反映中小企業製造業情況的財新9月PMI則更為不妙,已經回落到50.0,險守榮枯線,為連續第4個月下降,且下行明顯加速。
製造業表現差強人意
在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之際,無論是官方還是財新製造業PMI的表現都差強人意,說明中國實體經濟的進一步疲軟令人憂慮,並且這種頹勢恐怕在短期內難以扭轉。進入下半年,中國各項經濟數據的表現都不理想,無論是投資增速還是消費,以及出口數據,都出現了回落。就製造業PMI而言,作為出口第一大省的廣東省,8月PMI錄得49.3,較去年同期回落1.6個百分點,是自2016年3月以來該指數第一次回落至榮枯線下。這充分說明,受中美貿易戰和中國經濟整體放緩的影響,珠三角地區的製造業情況令人擔憂,不少企業已難堪重負紛紛倒下。
由此想到的是,在目前討論「國進民退」的聲音不斷增多的背景下,除了民營企業的生存境況備受外界關注外,一些在華的外資企業的動向或許更值得人們的注意。根據一些國際投行的調查數據可知,受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和生產成本提高等因素影響,不少外資企業已經在考慮將企業遷回本國,或者遷往越南、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應想方設法留住外企
目前而言,雖然並沒有出現大規模外企撤離中國的現象,但是最近兩年不少外企撤離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種現象無論如何都值得關注。不過話說回來,雖然逆全球化潮流滾滾而來,但跨國企業的全球布局除了考慮成本因素外,市場因素可能更是其重要的一環。中國擁有龐大規模的消費市場,這恐怕是很多外資企業難以割捨的。因此,雖然一直都有傳出製造業撤離的消息,但很多企業還是選擇留下來,這是值得慶幸的。
而對比成本方面,毋庸置疑,這幾年中國的土地成本、用工成本及原材料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這是迫使一些外企整體搬遷到東南亞國家或者印度的根本原因所在。不過,與中國相比,東南亞國家除了在土地和人工等成本佔有優勢外,在基礎設施、物流、市場等方面則與中國不可同日而語。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積累,中國已擁有發達的航空、鐵陸路高速網絡,這些商貿和物流上的優勢,有利於外企將生產的產品順利銷往其他國家。而在東南亞國家,商貿和基礎設施的落後,嚴重制約了外企的生產和運輸等環節,而且整體搬遷,還涉及到廠房的建設和工人的培養等各方面。就此而言,很多外企還是寧願選擇將生產線留在中國。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沒有人敢肯定在未來一段時間這種優勢還會繼續存在,也沒有人能預測全球產業鏈的走向。所以,在中國還具備市場和基礎設施等優勢的時候,更應該想方設法主動留住外資企業,不僅要在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方面下功夫,也要在落實政策優惠方面保持給力。與此同時,中國還需要練好內功,為國內的企業創造更好的條件,在稅收減免方面做出實質性的讓步。如此,才能讓經濟整體保持穩定健康發展。
作者:豪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