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香港未來加強中文教育
趙陽
近日,香港中文大學率先提出為學生「鬆綁」,突破現有「3322」標準(即中文和英文達三級,通識和數學達二級)、吸納理科特長人才,特別針對理科表現佳但語文能力稍遜的學生,使之不致因必修科失手而被排除於大學之外。
基礎教育不應短視
據報載,實施新學制以來,只有不足四成的文憑試考生四科全部達標,有些成績優異的學生,只因一科不達標準,便無緣入讀大學。中文科因不及格考生最多,被喻為死亡之科。中文大學突破標準,表面上看是有利於減少「遺珠之憾」,但卻背離了夯實基礎教育、確保學生全面發展的初衷。必須看到,當初之所以設定核心科目「3322」標準,就是考慮到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培養和社會發展所需,並且有充分的科學論證理據。中文能力作為工具,更是基礎中的基礎,不僅是學生今後謀生手段所必要的能力和素質,更涉及身為中國人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問題。尤其在香港同內地的合作交流、各方面融入越來越緊密的當下,不論什麼理由,「鬆綁」基礎教育都是一種短視行為。儘管中文大學一再強調此舉並非代表不重視核心科目,可是標準一旦突破,在變相鼓勵在理工科有特長的學生進一步發展優勢、讓特長更「長」的同時,也會讓原本對中文等基礎學科興趣不高的學生更加輕視中文。
中文能力影響就業
再強大的理科尖子生,一輩子從事研究工作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還是要到政府、企業等不同行業就業。隨着香港同內地的融合越來越深入,特別是大灣區的發展與建設,香港中資企業數量、資產規模、吸納本地員工就業人數已經逐年遞增,目前已有上千家,今後還會更多,其中不乏香港中銀、招商局集團、華潤等世界一流企業。有關團體的調查顯示,香港本地員工在中資企業的發展往往因為中文表達能力不足而受到制約,不論是職能部門還是業務部門,本港畢業生的創新能力和職業素養都尤其受到歡迎,但中文表達能力不足,讓很多優秀人才失去了更好的交流和晉升機會。不止是企業,包括政府部門、高校等單位對中文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前段時間特區政府26萬月薪招聘「一帶一路」專員,第一條就是要有良好的中文表達能力,也充分說明了中文能力越來越成為港人就業的加分項、必選項,而目前市場上中文質素好的人才太少而不是太多。
中文教育須着眼未來
港人的英文水平普遍較好,這是香港發展的一個重要優勢。但如果能在此基礎上,提高港人的總體中文水平,不僅有利於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對內對外合作交流,而且還有利於社會人文發展進一步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讓香港與內地融合得更加緊密。而這些就需要加強中文基礎教育,特別是着眼於未來,從娃娃抓起。
一是要進一步夯實「教」與「學」的基礎。一方面,中文課程規劃與設計,要更加注重文字表達和傳統文化引導,特別是非中文教學的中小學,更要在中文科的教學內容上注重學生的應用能力。另一方面,教學研究機構要加大研究力度,針對雙語環境下的中文教學,不斷完善和提高適合香港兒童學習中文的教學方法。
二是各高校要嚴格把關。要本着為學生全面發展負責、為學生未來擇業負責、為香港社會長期繁榮穩定負責的態度,對中文科做嚴格要求,尤其是不能隨意「鬆綁」,偏離教育初衷,樹立不良導向。一定要清醒認識到,越是優秀的高層次人才,越應該有良好的中文基礎、深諳中華傳統文化的綜合素質,切不可為了尋求一時的「突破」,從升學「指揮棒」這個源頭上放鬆了對考生中文科的要求。
三是政府有關部門要大力營造學好雙語、用好雙語的氛圍。中文能力和英文能力是完全可以同步發展的,並不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有關部門不妨開展「雙語朗誦比賽」等全面參與的活動,營造良好氛圍;還可以同上海等戰略合作城市,在師資、活動開展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