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鼓勵工廈重建可紓「地荒」
2018年 10月 03日 00:44    香港商报
 

    鼓勵工廈重建可紓「地荒」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為期五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公眾諮詢期,至上周三結束。再過一星期,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便會在立法會發表其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而她早前已公開透露,房屋政策將是重中之重,並強調會連同土地供應一起討論,皆因「沒有麵粉就做不到麵包」。

    由此可見,特區政府最新的房屋政策,將是根據「土地大辯論」的主流民意來制訂,希望以「順應民意」來減少政策推行時不必要的「噪音」。事實上,主流民意已經頗為清晰。在短中期方面,當局提出的「棕地」、「利用私人新界農地儲備」、「利用私人遊樂場地作其他用途」及「重置及整合佔地廣的康樂設施」的四個選項,都有人贊成,但以用公私合營模式來發展「棕地」和「私人農地」,明顯是最少爭議;至於中長期選項,以「在維港以外近岸填海」成必然之選。這兩個選項,可說都是最符合香港的客觀環境,箇中原因和理由,很多文章已詳細分析,不贅。

    不過,筆者發覺政府想盡辦法四處覓地,但有些現成的土地,在今次的「土地大辯論」18個選項之中並沒提及,顯然是被忽略了,那就是:舊工廈地皮。

    活化作用有限

    須知道,全港逾1400幢工廈,共佔土地面積逾2000公頃(約相當於120個維多利亞公園),分布於全港各區,大都建造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樓齡不輕,外形殘舊,一來影響市容,二來亦阻礙社區的發展。但受制於這些工廈用地不能隨意改變用途,如申請改變用途,補地價計算方法對工廈業主甚不公平,所以變成拆也不是,不拆也不是,只好原地不動,其實也屬一種資源浪費。

    記得去年8月,林鄭月娥曾主動談到舊式工廈的用途問題,表示需要有新思維來處理,並已責成發展局做三件事:一是重新審視工廈活化政策,包括應否重新啟動活化政策,協助業主改建或改裝工廈;二是在符合消防安全的大前提下,研究工廈低層放寬用途限制;三是協助工廈業主整合分散業權,以符合強拍條例集合八成業權可以申請拍賣的要求,從而申請拆卸重建或改裝。

    林鄭月娥曾擔任過發展局局長,對香港工廈情況十分熟悉,她提出的三點「新思維」,對解決現時工廈亂象確是對症下藥,尤其所提出的第三點,很明顯是想為舊式工廈拆卸重建創造有利條件,而這正正是最切合社會所需,因活化政策雖然可讓舊工廈轉型,但如果不能拆卸,作用始終有限。事關舊工廈礙於多方面的「先天不足」,要把消防設施改裝到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極不容易,勞師動眾兼擾民,得出來的效果也未必令人滿意。最徹底的方法,便是把舊工廈拆卸重建。

    熟地資源 應予釋放

    重建的好處,是等於讓工廈原來的土地重新規劃,除了可改作商廈或酒店之外,也可改作服務式住宅、文化藝術工作坊、創意行業或一些銀髮產業等,不用擔心消防設施落後,更可以配合社區需要而擴闊馬路,增加綠化,又可把建築物外型設計得更美觀和實用,為市容加分,這總比留下數十年前設計笨頓的工廈只能「修修補補」,更符合「地盡其用」的原則。

    須知道,舊工廈所在之地,基本上都是屬於「熟地」,即本身周圍已有基本的社區設施配套,包括交通網絡、消防局、警署、學校、醫療服務、水電煤供應和去水道等,政府無須花費大量公帑開發。所以,若政府能提供一些無損公眾利益的優惠政策,吸引舊工廈業權人拆卸重建,便等於將大量的「熟地」資源釋放出來,這對紓緩本港「土地荒」,必可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方面,希望新的施政報告能有所跟進。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