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維穩終極大招:人行擴表
2018年 10月 04日 01:02    香港商报
 

    自中美貿易戰以來,中國內地的經濟和金融都受到了一定壓力,特別是投資者信心有較大的動搖,對內地經濟悲觀失望的看法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成為了市場的主流,對政府成功維穩經濟的信心也明顯不足。

    這些悲觀看法不能說沒有道理,例如其中幾個較有代表性的看法:

    貿易戰帶來心理衝擊

    貿易戰帶來的衝擊,雖然按照人行前行長周小川引用的測算,貿易戰對中國內地經濟的實際影響並不大。但貿易戰所帶來的心理衝擊,卻可能成為經濟長期積累問題的一個引爆點,通過貿易戰帶來的出口壓力、產業鏈變化壓力、人民幣貶值壓力、金融市場不穩定壓力等,將內地經濟槓桿較高、房地產存在一定泡沫、經濟面對轉型壓力等問題引爆,令經濟和金融產生巨大震蕩,這個危險性確實存在。

    靠放鬆銀根、增加投入所產生的效益下降。首先,內地經濟大部分傳統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投資機會較少,民間資本的活躍程度下降。其次,據有關專家的統計,近年內地新增投資的邊際收益已經下跌到接近零的水平,也就是說,增加基建投入等,並不會產生拉動GDP增長的效果,除了靠轉型、科技進步提高生產效率外,單純依賴政府增加投資,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有限。

    房地產泡沫情況可能難以持續。雖然中央政府有較強的行政控制能力,外匯管制政策也限制了資金的無序外流,但房地產畢竟是一個市場,市場參與者的行為並非政府所能控制,一旦投資者對前景失去信心,大舉離開房地產市場,政府也很難有什麼好辦法令市場平穩下來,很可能出現房地產泡沫爆破的後果。由於中國內地老百姓的家庭主要資產約60%至70%都在房地產上,一旦出現房地產泡沫爆破的情況,金融的系統性風險甚至社會穩定都難免會出大問題。

    這些看法集中反映了中央政府維穩經濟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我們在之前的文章「過度悲觀的看法值得商榷」中,也談到了中央政府維穩經濟所具備的一些優勢,這些優勢使得內地經濟和金融出現較大動蕩的機會不大,但我們還有一點沒有談到,就是即使最壞情況發生,中央政府其他維穩經濟的政策出現失靈或效果不佳,經濟面對較大風險時,當局還有一招尚未使出的維穩王炸——終極大招,就是人行擴表。

    金融海嘯以來,歐美和日本靠什麼走出金融危機?不是靠傳統的經濟措施,而是靠創新的央行擴表、也就是俗稱QE的量化寬鬆政策。回顧歐元危機,當時整個歐盟都面臨分崩離析的風險,歐央行QE一出,無限量買債的態度一表,歐元危機就煙消雲散,所謂歐豬國的金融風險就無影無蹤了。美國的情況也大致類似,央行擴表入市買入國債和資產抵押債,金融市場就趨於穩定,金融資產價格也開始穩定上升,美股近10年的大牛市,背景就是美聯儲的量化寬鬆政策,而資產價格上升、股市上升所製造的財富效應,又刺激了美國的內需,令經濟走出了持續復蘇的步伐。日本近年經濟的好轉,同樣有賴QE,所謂安倍的三支箭,主要就是放鬆銀根壓低利率,央行印鈔直接買入國債和股票等措施,對日本經濟有較大積極影響的也是這部分,至於經濟結構改革等較難的部分,至今取得的效果尚不明顯。

    槓桿轉移解危機

    從歐美日的情況來看,央行擴表、也就是所謂的QE,確實作用很大,歐美在金融海嘯時,同樣存在債務槓桿率過高的問題,特別是美國的次貸危機,完全就是胡亂放貸產生的危機。但央行擴表加槓桿,卻有助於減低企業和居民的槓桿,有專家說歐美的QE,其實就是移槓桿,將企業和居民的槓桿轉移去央行。債務槓桿率過高對企業和居民意味着風險,對於可以任意印鈔的央行來說,卻不是問題。理論上,只要作為終極貸款人的央行願意,可以印鈔買入任意多的資產和持有任意長的期限,完全沒有限制。普通企業和家庭可能遇到的債務過重和到期等問題,對央行完全沒有意義。

    從實施效果看,歐美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和日本沉不起的經濟,在央行QE政策推出後,都有明顯的好轉,因此,中央政府在有必要時,同樣可以使出央行擴表這個王炸,讓人民銀行用QE來穩定經濟和金融。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 楊玉川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