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填海造地宜提前推動
2018年 10月 04日 01:16    香港商报
 

    填海造地宜提前推動

    方想 

   為期5個月的土地大辯論諮詢期結束,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向特首林鄭月娥提交初期觀察報告,列舉5個社會討論得較多的增供應選項以供參考,當中填海造地已成社會主流意見,政府可順水推舟,不必等到年底詳細建議報告出爐才採取行動,現在就應手展開填海研究規劃的相關工作,爭取最快時間內展開大規模填海工程,才是有擔當和負責任的做法。希望10月的施政報告,在填海造地建屋方面能看到決斷和藍圖,有時間表和施工圖,確定增加供應的預期,讓市民看得到方向和希望,以緩解房困。

    維港以外填海有共識

    據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公布的調查顯示,香港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樓價的地區,港人不吃不喝19.4年才能買得起一個住宅單位,屬於極度嚴重負擔不起。一般申請者的公屋輪候時間已延至5年或以上,逾21萬人居住在劏房或環境差劣的居所,新建私樓單位「納米化」,年輕人因上車難而對前景感到悲觀,連早前房屋署推出特快房屋編配計劃,不是凶宅就是地點偏僻,過去乏人問津,如今同樣成為搶手貨,凸顯解決房困的迫切性,必須大規模闢地,應付需求。

    而對於如何大幅增加土地供應,經過土地大辯論,社會各界對維港以外填海是有共識的,如今談論的焦點其實不在於要不要填海,而是怎樣的填海方案,才對香港最合適最有利,這方面有不同的建議,包括政府提出的東大嶼都會計劃,大規模填海1000公頃;團結香港基金提出的「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目標填海範圍達2200公頃等,當中的可行性多大,政府應進行研究,分析其長短優劣,不斷進行優化,拿出最終方案,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財力可負擔的情況,香港增加土地儲備和供應,愈多愈好,這也是在投資未來,如果擔心填海工程規模太大難以駕馭,可以合理規劃,分期分批,控制風險。

    冀施政報告有振奮信息

    填海造地動輒需時15年至20年,愈早展開前期工作,投入資源作開發準備,就能愈快增加土地供應。香港在土地供應上需要「追落後」,必須更為積極主動。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初期觀察報告提到,不少對填海持正面態度的市民都表示支持「東大嶼都會」,並指出大型填海項目涉及大量的前期研究、審批程序及建設工程,引述意見促政府盡快展開前期工作,以確定填海選址等,避免再空談填海,是中肯意見。政府填海造地的方案,當然是越快作出決定越好,甚至不用等到把所有的細節都考慮好,有可行的、成熟的初步規劃就可以推動實施,剩下的再慢慢完善,加速拓地建屋進程,也為下一代發展打根基、謀福利。

    土地大辯論既然凝聚了社會對填海造地的共識,政府就應展現勇氣和決心,以大魄力展開相關工作,加大力度開拓土地,冀10月公布的施政報告,可以看到令人振奮的信息。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