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過渡性房屋成重中之重 解房困填海造地是關鍵
2018年 10月 07日 00:07    香港商报
 

    過渡性房屋成重中之重 解房困填海造地是關鍵

   【香港商報訊】記者莊海源報道: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在下周三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預料土地房屋將成焦點。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相信,被視為房屋問題解決方案之一的過渡性房屋,將會是新一份《施政報告》的「重中之重」。他認為,雖然過渡性房屋不能解決房屋短缺問題,但不應浪費資源,以作填補作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則說,填海對解決本港市民住屋問題起着關鍵作用,預計中規模填海造地也是《施政報告》的重點。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昨日啟動為期3年的「騷。In。廬」計劃,首季度目標是構建過渡性社會房屋創新方案,以改善住屋環境。陳智思致辭時表示,公屋供應無法在一夜之間增加,須利用現有土地資源及民間智慧來解決基層市民住屋需求。若社會共享房屋由政府早10年提出,必定會引起「陰謀論」及被質疑是否利益輸送,但現時興起共享理念,社會也廣為接受,反映時機適合的重要性。雖現今還有人質疑共享房屋,但聲音已經大為減少。

    曾任特區政府規劃署署長的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凌嘉勤提出,過渡性房屋在私人樓宇及公營房屋之間,為基層市民提供更多選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蔡海偉認為,特區政府應將過渡性房屋單位數調高至4位數。社聯目前正與有關部門商討,以短期租約形式租用2幅位於市區及新界土地,若獲批可提供約300個單位。

    填海工程技術兼重發展保育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出席「海港工情90──90周年展覽」開幕禮致辭時指出,香港地理環境獨特,高山緊貼海旁,缺乏可供發展的用地;加上人口不斷增加和城市在過去幾十年急速發展,填海造地是過去百多年來,開拓土地的主要策略之一。

    陳茂波談到,現時香港共有超過350萬人居於多個新市鎮,佔總人口近一半。新市鎮的發展突破土地不足的窒礙,讓一代又一代香港人得以安居樂業,某程度上亦成就香港過去的成功故事。而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新市鎮,例如沙田、荃灣、大埔、將軍澳和東涌,不少土地都是由填海所得,所以填海對解決本港市民住屋問題起着關鍵作用。其他填海工程亦提供了重要基建設施的用地,例如葵涌貨櫃碼頭、香港國際機場和香港迪士尼樂園等,過去填海工程的設施有助香港與世界各地建立更緊密的聯繫,締造創業和就業的機會。事實上,由1985年至2000年的10多年間,當局填造共3000公頃的土地,平均每年約200公頃,為香港創造不少空間,並為城市發展奠下重要的基石。

    他特別提到,近年填海工程技術不斷提升,令開拓土地的施工方法更環保,能做到發展和保育兼重,盡量照顧生態環境及周邊社區。例如東涌新市鎮擴建,填海方法便採用了非浚挖方法進行工程,減少因淤泥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同時參考澳洲、美國、以色列等地的經驗,在填海土地的岸邊重塑「生態海岸線」。日後市民大眾到東涌東的海邊,放眼所見將不再只是水泥建造的人工海堤,而是由紅樹林、蠔籃、生態磚組成等的海岸線。海洋生物既可在此形成潮汐生態系統,居民亦可得到一個自然優美的環境及舒服的休憩空間,是兩全其美的做法。

    覓得210幅地 逾七成建公屋

    對於有指《施政報告》將提出把公私營房屋比例由六比四調整至七比三和推出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私人農地的房屋政策,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回應,現階段不揣測《施政報告》的內容,但公營房屋需求的確迫切。他強調,推動公私營合作最重要的是建立公平、合理及透明機制,若實際推行,會向公眾清楚交代涉及的公眾及商界利益。

    他又指,現時已找到210幅土地改劃,逾七成撥予公營房屋;最近找到的26幅改劃土地,更有八成撥予公營房屋,亦會提高地積比,增加公營房屋單位數目。此外,最近在古洞北和粉嶺北的規劃圖原來大概有6萬個單位,但發覺可以加大密度,大約可以增加1.1萬個單位,所有新增單位全數撥作公營房屋,接下來會在城規會處理。他稱,現時公營房屋需求迫切,作此調整是非常適當的。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