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內地科研投入創歷史新高
2018年 10月 10日 01:16    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迅】記者伍敬斌 見習記者廖非凡報道: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日前聯合發布的《2017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再創歷史新高,投入強度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專家表示,科技經費投入的提高,能夠為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打下良好基礎。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中國進一步感受到了科技對中國經濟的作用,可以預計未來中國對科技的投入會更大。目前,中國的科技投入中企業佔比仍然較大,其中大部分又是應用研究,基礎研究尚顯薄弱,這方面必須依靠政府發揮更大作用。

  未來科技投入會繼續加碼

  《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R&D經費投入總額為17606.1億元,比上年增加1929.4億元,增長12.3%,增速較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R&D經費投入強度(R&D經費與GDP的比值)再創歷史新高,達到2.13%,經費投入增速保持世界領先,投入強度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財經評論人余豐慧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成就還是有目共睹,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也受益於此,可見國家加大對科技的投入還是有所成效。目前,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相比以前有更大的意義。美國有一個意圖很明確,就是要打壓「中國製造2025」。中國越來越認識到科技的命脈要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就意味?未來中國在科技經費的投入上面還會繼續加碼。

  雖然,科研經費的投入方面是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是創新成果還遠不及發達國家。余豐慧認為,這固然需要時間的積累,但中國在科研領域的薄弱環節也很明顯,那就是基礎研究。中國在基礎研究一直不是太高,在全球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增長仍然要依靠創新,而創新則需要相當大的基礎研究投入。基礎研究在短期內看不到效益,但只有依靠基礎研究才能產生更多的知識產品,從而驅動社會的創新與經濟的發展。

  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

  從《公報》中可以看到,中國的研發投入結構向好,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但是在所有這些科技投入中,企業投入仍然佔大部分。余豐慧認為,企業投入又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目前國有企業的研發熱情並不高,可能有70%以上都是民營企業在投入,並且只有小部分像BAT這樣的大型企業能夠有能力和自覺去投入基礎研究,其他大部分企業的研究都在應用領域,畢竟應用領域的研究成果能夠很快產生效益。他表示,這可能是中國基礎研究仍然薄弱的原因,所以,基礎研究最重要的還是要靠政府投入。

  數據顯示,2017年國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8383.6億元,佔當年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為4.13%。余豐慧認為,這與以往相比,確實是有所進步,但從比例上來看仍然不夠。政府在研究以及教育中的投入應該佔到財政收入的20%左右,這樣才能支撐基礎研究。余豐慧還強調,目前還存在很多科研和學術造假的行為,資金使用效率大大降低,監督機制必須健全。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