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不應無理反對「明日大嶼」
2018年 10月 11日 23:42    香港商报
 

  李哲

  要數新一份施政報告的最大焦點,肯定非「明日大嶼」計劃莫屬。

  計劃不但涉及興建1700公頃的人工島,面積差不多等於半個九龍,可供70萬至110萬人居住(相當於現時總人口15%),除了房屋之外,新增土地亦可作為香港新交通樞紐,將大嶼山、屯門、港島連接起來,該區並可成為新商業核心區,料創造高達34萬個職位(相當於現時總就業人口近10%)。總的而言,人工島既可大大滿足市民住屋需要,更可完善及加強香港整體的經濟民生發展。試問,誰又不會樂見其成?

  遺憾的是,反對派卻繼續「為反而反」。他們搬出的理由,乃是政府沉迷基建、幾乎掏空庫房云云。

  由「守財奴」變「大花筒」?

  首先,一個城市的發展,怎可能缺乏基建呢?事實上,香港出現種種供不應求問題,由房屋到醫院等等皆然,問題癥結不是基建太多,而是基建太少,特別是土地太少!況且,凱恩斯學派不是提出,要以基建來刺激經濟?尤其在加息及貿易戰陰霾下,政府藉基建計劃來擴大內需,誠是長遠穩定香港經濟的一個妙方。

  至於所謂掏空庫房,更加貽笑大方。一來,過往反對派不是常常批評政府是「守財奴」嗎?何故現在增加投放,卻竟然又倒轉槍頭,批評政府是「大花筒」?值得留意的是,這些投放絕對用得其所,可以衍生大量生產力,非似反對派動輒叫囂「派錢」一般效果形同「放煙花」。因為,相關投資都可帶來實質效益,不單都有實際「用途」,包括可滿足市民居住需要,而且都有長遠「回報」,新增職位都是「授人以漁」。反對派有個惡習,就是往往計出不計入——單看項目開支,固然不是小數目;但項目是否完全沒有收入?完全沒有任何價值?只談計劃的壞處,卻完全忽視好處;難道買菜煮飯,也只眼花了多少錢,而完全無視飽肚充飢?

  勿計出不計入

  二來,即使計劃涉及5000億元,誠非一個小數目,然而,這又是否等於掏空庫房,甚至擔心香港日後難以應付金融危機?的確,現時香港財政儲備只有1萬多億元,不過,應付金融危機、捍衛港元匯率的主要載體外匯基金,則有超過4萬億元,故此,要擔心香港因此陷入危機,肯定是杞人憂天。加上,當今政府要融資的話,仍可透過發債等方式應付,以香港目前的AAA評級,要舉債支持基建根本不難,尤其香港今天的債務佔GDP比率是0%(零負債),跟其他美歐國家動輒逾100%無法相提並論。再者,所謂1萬億元的開支,亦無可能一次性支付,畢竟整個計劃或橫跨逾10年之久。

  三來,任何新市鎮的開發均要花錢。好像開發古洞北及粉嶺北,據2013年估算的整體成本便達1200億,當中300億元用作收地,900億元用作基建及公共設施等。必須強調,該兩個項目的總面積僅約600公頃,並僅容納不逾18萬人口,兩者皆遠遠低過人工島規模。而且,人工島的5000億元造價並非純粹用作填海,背後還涉及龐大配套工程。例如,要將人工島發展為新的交通樞紐,就至少涉及建造三條幹道將人工島跟大嶼山、屯門、港島連接起來。以今日物價,5000億裏頭有相當部分要花在相關幹道之上。問題是,相關幹道是否值得興建?你問任何一個香港人,誰不贊成港島新增一條過海幹道?再問任何一個新界西北居民,誰不贊成在屯門南部延伸一條幹道通往港九?其實,相關幹道本來就有興建必要,而人工島既是各點的總交匯,其樞紐定位亦順理成章,可以說,人工島不是「為建而建」,而是為理順香港各條交通幹道而「好應興建」!

  病不在「無錢」在「無地」

  說到底,香港的問題不是「無錢」,而是「無地」。錢非萬能,但無地卻是萬萬不能。無地的話,要解決房屋問題肯定無從談起。錢不是用來儲,而是用來解決問題。現在,「明日大嶼」正正是一個花得其所、有助解決香港許多長久問題的善策。還望反對派在提出反對意見的同時,也要理性務實地全面看待政策,不應因為反對派的身份而「為反而反」,而是應該「是其是、非其非」。

  最後不禁問一句:倘若真箇如反對派所言,香港居然不搞基建、不花分文,市民住屋難題又怎樣解決?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