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最近狂打「假新聞」的民進黨與蔡英文當局,看到凡是對民進黨不利的事,就說一切都是假消息。「立委」李俊俋與「行政院長」賴清德藉「立院」總質詢相互唱和般表示,正在考慮另立新法或補充舊法,以有效遏止假新聞。事實上,蔡當局從上到下,意圖把「假新聞」營造成動搖台灣根本的風暴,然而執政績效如何,民眾心知肚明,蔡當局切勿再拿「假新聞」作為施政無能的護身符。
嚴重戕害新聞自由
事實上,民進黨從街頭起家,始終將媒體視為和當權者同一陣線,對其高度不信任;其後,自民進黨上台以來,此種被害妄想症的疑懼,好像未曾消失。現在情況與往昔不同,蔡當局只要看到媒體報道與「事實」稍有偏差,即立刻認定是媒體故意惡搞,馬上指名道姓批評該媒體是製造「假新聞」。尤其在蔡英文多次提到「假新聞」之事後,蔡當局更是卯足全力打假,甚至「賴揆」還表示要經由修法遏制「假新聞」對社會乃至「國安」的危害。然而,此舉對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的威脅,實不容忽視。
其實,蔡當局該做的並非立法限制媒體作為,而應該是不斷敦促媒體加強自律,若過度擔心假新聞的危害,反而是忽略了媒體彼此相互制衡的競爭狀態。尤其在當前網際網絡時代,每人均可作相當的新聞事實查核,所以假新聞要真正傷害社會或甚至危及「國安」,堪稱不太可能。因此,蔡當局要修法或立法對付「假新聞」,完全是沒有必要、也嚴重戕害新聞自由之舉。
轉移施政無能焦點
眾所周知,蔡當局上台兩年多來民調聲望一路下挫,打「假新聞」即成為其尋找出口時的「浮木」。11月24日縣市選舉迫在眉睫,蔡當局極力炒作「假新聞」議題有兩大好處,第一、可以轉移施政無能的焦點:多項民調體現,民眾對蔡當局的執政滿意度喋喋不休,執政績效欠佳,不僅很難成為選戰焦點,甚至還會拖累民進黨選情,為此乃狂打成本最廉價的「假新聞」,意圖模糊焦點並試圖挽回頹勢;第二、從認定什麼是假新聞、予以必要的處置、形成媒體的寒蟬效應,最後引導輿論有利於執政者的蔡當局。只要能善用執政的優勢,即可將打「假新聞」一路貫徹下去,並統統推諉給大陸發動或國民黨、親中媒體的推波助瀾,完全可以對施政無能卸責並安然無事。
尤有甚者,蔡當局揚言要修法杜絕「假新聞」,其實台灣現行《社會秩序維護法》63條、現行《廣電法》21條,均有足夠的工具管理信息造假問題。蔡當局無視這些既存的法令,卻磨刀霍霍要另立新法,將手段提升到「國安」層次,堪稱緣木求魚、甚至製造「綠色恐怖」。再者,若高雄市長參選人韓國瑜常受「假新聞」之累,蔡當局是否也能以相同標準處理?還是只能「我批評你、都是真的,人批評我、都是假的」?
總之,蔡當局為掩飾執政無能,全推諉給「假新聞」。當執政滿意度大幅下滑時,就自稱人民其實是支持他們改革,是嫌他們改革速度太慢;再不然就是改口說執政績效尚未如此快速體現,所以人民才感受不到云云,殊不知問題是在自己身上,蔡當局本身即是假新聞問題的製造者。尤其用立法懲罰涉及傳播假新聞的網絡使用者或媒體,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造成危害新聞自由或言論自由的疑慮,能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