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蕭芬琪
中國美協會員、美術理論家和書畫鑒賞家、畫家、策展人、香港大學文學院藝術學系哲學博士。現任廣東省嶺東美術館總館長、香港藝苑出版社和《嶺東》雜誌社社長兼主編、香港美協秘書長兼學術理論委員會主任等。
荷花又稱蓮花,古稱芙蓉、芙蕖等,中國早在周朝就已有栽培記載。荷花因其花大色豔、清香遠溢、翠蓋凌波的美好形象,以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廣為歷代騷人墨客所稱頌,一篇《愛蓮說》道盡了千古愛蓮之人的心聲。我喜歡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頤語)的挺拔身姿,「接天蓮葉無窮碧」(楊萬里詩)那漫溢水天之間的綠意,「翡翠盤高走夜光」(蔡松年詩)的清虛淡雅、如夢似幻。在我看來,無論是綠意盎然還是枯敗萎黃,不管是夏日炎炎還是秋風初起,不論是陽光普照還是月色溶溶,荷塘都具有別樣的情致,充滿着無盡的可能性與趣味性。
「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除了作為星象的本義之外,因「月」與「日」相對,故而常用來形容陰性的物事,包括女性及與女性相關的事物。月亮也是歷代文人吟詠不絕的題材,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詩),抒發的是雄渾的邊塞豪情;「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詞),感慨的是時光流逝,歲月無情;「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詩),是獨在异鄉難眠的愁緒;「共看明月應垂泪」(白居易詩),是迭經離亂難以自制的愁苦;「月上柳梢頭」(歐陽修詩),是初戀時的美好記憶;「曉風殘月」(柳永詞),是宿醉醒來難以言述的人生况味;「千里共嬋娟」(蘇軾詞),是流傳千古的人月兩圓美好祝願。夏日清夜,我喜歡漫步在荷塘邊,感受着那略帶濕潤的涼風,看月下荷影輕擺,或明月倒映水中,隨着池中游魚輕動暈染出迷離的波光。我喜歡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尤其是文中描述月下荷塘的兩段文字,「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我心中也有自己的荷塘月色,是那無數個清夜留給我的美好記憶,「荷塘月色」系列便集中於表現我印象中的荷塘月色。從內容劃分,大約可分為兩類,其一是月光下的荷塘佳景,溶溶月色之下,翠蓋輕動,清綠流泛波光;其二是荷塘中的圓月倒影,在黯淡的荷塘水面上,偏偏倒映出一輪圓月,光亮隨着水波蕩漾,益顯幽靜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