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阻填海造地愧對下一代
2018年 10月 19日 00:47    香港商报
 

    阻填海造地愧對下一代

    何子文

    施政報告提出大規模填海造地1700 公頃的「明日大嶼」計劃,可從根本上解決香港缺地問題,更具有其他拓地方案難以企及的優勢,不但可以一次過提供過千公頃的土地儲備,解決香港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土地需要,並且可以對土地進行全面規劃,完善配套,更好地發揮土地效益,而且「明日大嶼」既是住屋計劃,亦是發展計劃,將可為香港經濟帶來龐大動力,提振港人對未來的信心。

    破產論完全是恫嚇

    「明日大嶼」雖然投資巨大,但可通過賣地抵銷成本,而有關成本分開多年攤分,並不會對財政帶來太大壓力。各界對計劃有不同意見大可理性提出,但一些反對派人士卻不斷作出種種不符事實的指控,將填海造地政治化、妖魔化,不但罔顧廣大市民的安居需要,更是愧對香港下一代。

    對於這個大型的計劃,各界有不同意見十分正常,但討論應該實事求是,近日坊間一些批評計劃的說法,卻缺乏理據。對於這些無理指控,特區政府及各界應立即澄清,以免廣大市民被誤導。

    例如,有指「明日大嶼」計劃將令政府破產的說法,就完全經不起事實推敲。據專家推算,東大嶼人工島面積1700公頃,扣除交通基建配套及社區設施用地,估計有五成土地可用作建屋,預算當中三成為私樓地,1公頃等於約10萬平方呎,假設地積比率是相對較低的6,樓面面積就多達1.53億平方呎。以非常保守每平方呎4000元計,已可為庫房帶來6120億元,足以抵銷整個計劃開支,破產論根本說不通。更不要說,數千億元的成本將會分開十多年攤分,每年亦不過幾百億元,以特區政府每年的財政盈餘足以應付,何況政府還可發行債券集資,所謂破產論完全是為了恫嚇市民。

    至於一些人指政府何以不採取其他拓地辦法,反而要花巨資填海造地,這種說法亦似是而非。任何收地方案都涉及大量成本,需要向業主補償應有的土地價值,就算是最便宜的農地,收地都要1000元以上一呎,1700公頃單計收地成本已經需要1700億元以上,當中還未計算一些土地擁有者不願賣地以及其他配套發展的開支,整體而言成本不見得較填海低。至於收回棕地等建議,現時不少棕地上有眾多經濟活動,業主亦未必輕易接受,要收集土地同樣面對極大的難度和成本,不見得較填海容易。至於有別有用心人士提出收回解放軍軍營等建議,不過是志在挑動爭議,並非為了解決問題,更沒有討論價值。

    一次過提供過千公頃土地

    《香港2030+》研究指出,香港長遠欠缺最少1200公頃的土地,但任何拓地方案都不可能一次過提供過千公頃的「熟地」,而「明日大嶼」卻可通過興建人工島,為香港社會一次過帶來未來十年二十年需要的土地,令香港再不需要為覓地而煩惱。

    填海是香港以至周邊城市解決土地問題最主要途徑,香港自1852年「文咸填海計劃」開始,至今填海7027公頃,幾乎等同一個香港島面積,佔全港已發展用地約四分之一。香港有今日的規模,都是移山填海而來,但過去15年填海幾乎束之高閣,2001年至2015年填海造地面積只有690公頃,結果導致市民愈住愈迫,愈住愈貴,2016年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61方呎,僅比一個車位略大,不及新加坡的一半,當中分別正是新加坡積極填海造地。

    「明日大嶼」將會成為香港一個新的經濟火車頭,為香港未來注入動力。這是一個為市民而做的計劃,也是一項為香港未來所作出的投資。反對派毫無道理的阻礙,甚至以填海與選舉綑綁,企圖將計劃拉倒,是愧對香港市民,愧對香港未來。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香港商报实习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