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年傳世孤本 康熙版《新安縣誌》首次「回家」
現在的香港和深圳,清朝時同屬廣東新安縣。近日,「國寶級」藏書——1688年康熙版《新安縣誌》、1819年嘉慶版《新安縣誌》以及一批珍貴的老寶安古籍在深圳寶安圖書館展出。據悉,康熙版《新安縣誌》由時任新安知縣靳文謨主持纂修,「梧桐山」「留仙洞」「羊台山」……一個個呈現在縣誌上的地名都為當今每個深圳人所耳熟能詳,該版本縣誌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歷史信息,是海內僅存唯一完整的孤本,本次展覽也是其自問世330年之後,第一次回歸故里。 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康熙版330年未曾離京
此次展覽是深圳寶安區圖書館主辦的「文脈深圳 數典問祖」系列活動之一。
《新安縣誌》是中國廣東省新安縣(後易名寶安縣,今深圳、香港)的地方誌。據介紹,目前文史學界已發現的與深圳有關的地方誌,共有19部,絕大部分已經失傳,現存完整的僅有兩種:康熙二十七年和嘉慶二十四年重修的《新安縣誌》。而康熙版《新安縣誌》是深圳目前發現的存世最早的地方誌,有4本共13卷,國家圖書館收藏有唯一存世的完整孤本,另在上海和日本藏有殘本。此次來到深圳展出的為其中的前兩本共6卷。
據悉,康熙版《新安縣誌》由時任新安知縣靳文謨主持纂修,該版本縣誌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共有輿圖、天文、地理、職官、宮室、田賦、典禮、兵刑、選舉、人物、防省、藝文、雜誌等十三卷。縣誌內「縣境之圖」上面手寫的繁體字地名的墨跡依然清晰,「梧桐山」「留仙洞」「羊台山」「南山」「赤灣」「新安」「黃田」「固戍」「福永」「西鄉」「虎門」「寶安」,這一個個呈現在縣誌上的地名都為當今每一個深圳人所耳熟能詳。
據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謝冬榮介紹,康熙版《新安縣誌》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纂修完成後,就進貢了一套,最早藏於內閣大庫(內閣收貯文書、檔案的庫房),後又藏於京師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330年來未曾離開過北京。
「你看,即便是過去了330年,有些地名仍在使用,但也有些海域已經變成了陸地。」謝冬榮介紹康熙版《新安縣誌》時說。
嘉慶版擴充至15萬字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收藏的嘉慶版《新安縣誌》全套8本(現傳世僅10套),本次也在寶安圖書館面向公眾展出。
康熙版《新安縣誌》約9萬字,因成書於清初復界之後,當時新安縣人丁稀少,社會元氣尚未恢復,內容難免有疏漏。有趣的是,對於這些錯漏,嘉慶版《新安縣誌》直接指出並進行了批評,稱康熙版《新安縣誌》「詞句既欠剪裁,體例亦未完善」,糾正了許多訛誤和缺失,並增加到24卷,字數也擴充到約15萬字。
據悉,1866年繪製的新安地圖包括了新安縣海陸全境和東莞、惠陽縣的一部分,圖南端有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南端的尖沙咀,香港、澳門和寶安是一家人。而今天的寶安中心區,在古代就是大海。
盡覽中國古籍之美
據寶安區圖書館館長周英雄介紹,這次關於寶安的縣誌,除了康熙版和嘉慶版《新安縣誌》向公眾展出外,還有民國鉛字版寶安縣誌,寶安區圖書館收藏的解放後編印的縣誌區誌文獻。其他古籍約50件,展示清朝晚期到民國期間廣東書院、書坊、書局、醫院等機構和私人出版的抄本,活字、雕版、拓印、珂羅版、石印等各種書籍印刷形式印製的各類翻譯工具書,婦孺教材、公民啟蒙教材、藥書、道教經典、情書指南圖書、唱本、碑帖書法等。
老寶安地方文獻展出從清末到上世紀80年代的寶安當地特色文獻近20種。包括古代教人寫書信的書、象棋譜、藥品廣告、解放後的包裝罐、車票、票證、刊物等等。這些反映了深圳、寶安的城市快速變遷。
其中,書籍的裝訂形式變遷橫跨三千餘年,讀者還能看到裝幀形式實物展覽,從卷軸裝、龍鱗裝、旋風裝、冊頁、經折裝到蝴蝶裝、包背裝、線裝、毛裝、金鑲玉這些書籍形態,從這些發展與變化中,盡覽中國古籍之美。
據悉,1688年康熙版《新安縣誌》已經回到了國家圖書館,而由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收藏的1819年嘉慶版《新安縣誌》將會持續展出到10月21日,其他相關展覽活動將持續至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