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反對香港填海無理
2018年 10月 23日 00:40    香港商报
 

凌昆

特首最新施政報告的最大亮點是大力增加土地及住房供給,當中大規模填海的遠景計劃更是重中之重,卻也同時引來不少爭議,有關的問題值得探討,並由此以正視聽。

不應為反對而反對

填海中尤以「明日大嶼」的嶼東新城項目最為引人注意:由此可建房數十萬戶,容納約百萬人口,對解決土地及住房問題有舉足輕重作用。住房不足乃香港民生、經濟及政治社會的基本及老大難問題,解決不了將影響香港前景。但要解決住房不足,又主要受制於土地供給不足,故以填海等方法大量增加供應乃最具針對性的根治策略。可惜也正在這個關節點上浮出不少反對聲音,當中多是為反對而反對的,且有很大誤導成分,故必須逐一予以澄清。先談兩個最基本的爭議點:

一、遠水不救近火。按計劃最快也要到2032年才初見效果,確有點遠,但其重要性卻仍不容低估。其實這是一種「預期管理」(expectationmanagement)的手法,正如施政報告標題所指的「燃點希望」,可讓人心安定及抑制盲目搶樓心態。計劃之大顯示了政府正出全力解決問題,還提出了時間表路線圖,最終可提供數十萬戶住房,相比本港約250萬總戶數實在不少。當然,政府還應更積極地做落實工作,望能盡量縮短由可行性研究、規劃、諮詢、通過至動工的決策周期。同時要尋求新技術加快工程進度,在這方面國家可予助力:南海島礁填海進展之快令舉世矚目。

二、耗盡儲備。由於項目投入以千億元計,令反對者易於誇大其財政壓力,但卻有根本性的概念謬誤。這是一項投資,只要管理得好,會有回報甚至有賺,故有可能導致儲備增加。直接的收益是從賣地賣樓及收費等取得,更重要者是間接收益,而這可由多方面得來。一是由降低樓價紓緩物價上升壓力並可增強競爭力;二是降低產業發展成本而有利實業投資;三是抑制樓價有助提升市民消費力;四是建成的新市鎮可成為經濟的新增長極。凡此種種均有助推動經濟發展提高增長,會令財政狀況更好。現時真正不利於達致可持續財政政策的是「派糖」及不斷提升社會福利水平等民粹主義措施。

反對者歪理說事

在上述的基本誤導說法外,反對者還挖空心思想出了更多的歪理來說事,其中主要者包括:

一、超越人口增長需要。擔心將來會有土地過剩。這乃脫離現實及忽視基層的說法,最好是請他們向輪候多年還未能上樓的公屋申請者及房住客解釋一下土地過剩問題。這種擔心也有違常識,填海必是分期進行,有很大的靈活性,將來如真的需求過剩時,大可放慢工程步伐或擱置一些後期工程。此外,即使解決了基本住房需求,新增土地供給仍大有用途:一是可供發展及公共設施之用,現時商業樓宇、轉移棕地活動、建醫院、安老院以至骨灰安放場地等都需要用地。二是提高居住條件及環境,如降低地積比、增加平均單位及人均居住面積等。

二、新興產業不需太多用地,故不必大興土木增加土地供應。這完全是不明白新興產業及創新科技用地需求的說法,此類項目對用地及樓房的量及質要求均很高,更需要由新填土地提供。過去港府便犯了錯誤,以為可把舊式工廈給新興產業使用,結果還是要由白石角科學園來滿足需求。

三、氣候變暖海水上升危及填海項目。此亦欠缺常識之說,水面上升很慢,而在設計填海時稍予加固加高便可應付,最多是成本稍有增加,故切勿杞人憂天。

四、在經濟周期頂峰時做計劃欠靈活性。此乃不懂經濟者之說,分期填海有很大的靈活度,且土地供給計劃是按長遠需求而設立者,不受周期變化影響,人們安居的需要不會因周期變化而改變。必須汲取當年因亞洲金融風暴而擱置八萬五長遠住房計劃的教訓,這乃造成今天土地不足的遠因之一。

五、環保考慮。這乃用爛了的藉口,必須恰當平衡住房與環保需要,而且這乃可以解決的問題,不宜上綱上線的誇大。

總之,香港自開埠以來移山填海便成為特色及強項,現時引起爭議實屬反常。反對者也應檢查一下,自己的住所或工作、消閒地點是否建在海上,是否應不予使用以身作則?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吴梓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