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喚醒歷史記憶 展示非遺魅力
2018年 10月 24日 00:13    香港商报
 

首屆深圳非遺文化周開幕

喚醒歷史記憶 展示非遺魅力

首屆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周開幕式近日在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深圳大鵬所城啟幕,這是深圳首次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全面集中展示活動,也是深圳文化事業發展的一次盛會。此外,開幕式上,「2018深圳大鵬文化季」同時啟動並將持續到2019年春節期間。香港商報記者黃鶯 朱開芝

非遺活動豐富多樣

非遺周開幕式以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演拉開序幕。開幕式所在地大鵬新區歷史悠久,非遺項目豐富,這裏有距今7000年的咸頭嶺文化遺址,它的發掘將深圳和珠江口文明的歷史推至7000年前;這裏有保存完好的600年前的軍事古城大鵬所城,被譽為深圳之「根」,是深圳又名鵬城的由來;這裏還傳唱着先輩們留下的軍語山歌;這裏還有傳承400餘年的南澳漁民娶親禮俗;這裏還有一種過年習俗——「舞草龍」也一直沿襲至今。

每逢節慶,深圳沙頭角一帶的漁民們便扎製出形態各異的魚燈,在鑼、鼓、鈸和嗩吶等樂器的伴奏下,舉着魚燈翩翩起舞,象徵了漁民們幸福美滿的生活。魚燈舞延續了300多年,已經在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樣化並極具價值。在民間舞蹈方面,魚燈舞與龍崗區南澳的水上迎親舞和舞龍、舞獅、舞麒麟等交相輝映。在民間歌謠方面,深圳同時具備嶺南文化的三大品種——客家山歌、廣府粵曲、潮州音樂,其中的哭嫁歌、哭喪歌都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在民間工藝方面,深圳有一批身懷絕技的藝人,他們的民間剪紙、內畫、草編、蛋雕、麵塑、豆塑等,令人嘖嘖稱奇,還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特別是客家涼帽,受到眾多外地遊客的青睞。在民間方言方面,深圳大鵬所城內的「大鵬軍語」,是一種距今600多年的瀕危語種,被專家稱為語言的「活化石」。同時,深圳還存在着客家話、廣府話、南頭話等諸多方言。

本土非遺與外來項目相得益彰

深圳雖為一座年輕的現代化城市,但是自古就適宜人類生存和發展,是內地移民和海外交通的要地。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以及特色鮮明的民間傳說、工藝、歌舞、節慶和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足以讓深圳人民引以為豪。

在深圳,本土非遺項目十分豐富:沙頭角吳氏客家人的天后寶誕祭奠,以及萬豐廣府粵曲、粵劇,石岩客家山歌,沙頭角沙欄嚇吳氏魚燈舞,南澳漁民娶親舞、鹽田的疍家人婚俗等,既有個性,又有共性,精彩紛呈。

同時,改革開放以來不少優秀的外來非遺項目在深圳落地生根,發展壯大。比如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平樂郭氏正骨法」,源於河南省洛陽市平樂村。還有源於陝西的田氏剪紙、源自潮汕的皮影戲等。據統計,目前深圳市認定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異地非遺項目佔比達到31%。

活動期間有豐富的非遺美食及手工項目共同展出,皮影工藝、剪紙藝術、化天坊銀製作工藝、京劇臉譜、麵塑工藝、池上奶茶、蛋雕工藝、夏氏風車、景泰藍、繩編工藝等非遺項目都會在大會期間與觀眾見面,喚醒歷史的記憶,為大會增添又一道靚麗風景。

「2018深圳大鵬文化季」啟動

據悉,首屆非遺周活動包括有「演」、「展」、「講」、「賽」四類活動30多項,既有非遺項目動態和靜態的展示,也有非遺活態和靜態的展示、非遺體驗展、非遺作品創作大賽、非遺高峰論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期間,深圳10個區(新區)將同時舉辦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交流活動。

同時啟動的「2018深圳大鵬文化季」將持續到2019年春節期間。在5個多月的時間裏,大鵬新區將組織傳統文化節、文創藝術節、海洋文化周、音樂藝術周、公園文化周、紅色文化周和婚俗文化周等共計35項活動。

(除署名外,圖片由深圳市非遺保護協會提供。)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吴梓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