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 葉建明
10月23日,隨着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被外媒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這座集橋、島、隧於一體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在歷經5年規劃、9年建設後,終於實現了一個灣區內,三座城市、三個關稅區的陸路快速連通。
共建共管高效管用
這是繼一個月前,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後,粵港澳大灣區的又一項重大交通基建落成。港珠澳大橋「世紀工程」的建成通車,首次實現了珠海、澳門與香港的陸路對接,極大縮短港珠澳三地間的距離。香港到珠海的交通時間將由過去的水路約1小時、陸路3小時以上,縮短到20至30分鐘內。而且,香港過去要通過陸路進入內地,只有深圳可行,路徑相對單一,輻射範圍也打折扣。港珠澳大橋的開通拉近了港珠澳三大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聯繫,豐富了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線路與地域,同時為大灣區融合合作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將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
作為世界上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樑項目,港珠澳大橋被稱作為「超級工程」、「超級創新」,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層出不窮,僅專利就達400項之多,並且創造了最長的跨海大橋、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最大斷面的公路隧道等7項世界之最。與有榮焉的是,香港不僅直接參與這個世界橋樑史上的經典之作,是奇的創造者,也是這座現代化大橋的直接受益者。在大灣區互聯互通的基本建設中,在將粵港澳大灣區建成世界上最具活力、最有競爭力的經濟區域之一的努力中,香港也有一份貢獻。
港珠澳大橋是香港、澳門、珠海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是「一國兩制」下合作的新階段,是合作三方充分尊重、溝通協作的合作成果。雖然大橋工程涉及「一國兩制」下的三種法律體系和三種技術管理標準,但在中央政府直接指導下,粵港澳三地經過充分協商,建立了一種共建共管的溝通協調機制,確保每項決策達成三方共識,一致同意。實踐證明共建共管的機制是高效管用的,是成功的,必將為大灣區內的其他合作提供經驗。
探索通車後協作模式
作為內地與港澳合作的結晶,港珠澳大橋建設不僅在設計理念、建造技術、施工組織、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實現合作新思路。同時在建成通車後,一些新的協作模式也在探索與實踐,這是對「一國兩制」下合作與融合的一個創新,也是對大灣區發展的一種先行先試。
通車後的大橋將採取「三地三檢」的通關模式,實行24小時通關。三地口岸由三地政府各自負責設立和管理,均位於各自屬地內。但是,珠海、澳門之間採取「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創新模式,不僅值得香港思考,也應該成為以後粵港澳大灣區的推廣模式。所謂「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就是取消了兩地口岸之間的緩衝區,直接把兩個口岸連在一起,旅客只需要排一次隊、接受一次集中檢查就可完成出入境手續,實現了通關的便捷化。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通關便捷化」將是必然之選。正如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大橋通車儀式上所提出的要求:粵港澳三方還要繼續研究海關監管及邊檢方式,簡化審批流程,縮短通關時間,使港澳往來內地更加便捷。
作為世界級的特大型工程,港珠澳大橋維養、緊急救援、安保責任重大。三方已經協商完善應急救援、突發事件處理等協同機制。為妥善保養大橋及迅速處理意外事故或其他緊急情況,香港及內地均可派遣維養及緊急救援車輛在港珠澳大橋執行任務。據香港運輸署介紹,有三類內地車輛在港珠澳大橋主橋段執行道路維養任務或其他緊急情況的過程中可以進入香港,分別是:由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所僱用或授權的維養車輛,並展示由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所指定的標記;珠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局名下登記的救護車;珠海市公安消防局名下登記的消防車。
另外,工程也注意了港澳與內地不同的一些細節,如根據工程設計,港珠澳大橋上採用內地右側通行規則,但車輛到達香港或澳門口岸後完成左右側交通轉換。到達目的地口岸時,相關指引也會引導司機按照相應方向調整的。
可以預見,飛架三地的這座橋樑,將承載的不會僅僅是交通運輸功能。港珠澳大橋在建設、管理等諸方面的開拓創新,將會對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與融合,起到借鑒作用。
「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能夠大大地增強珠三角區域經濟競爭力。」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表示,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可使珠江西岸與港澳三地率先形成統一市場,提高三地的經濟結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