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香江區域經濟篇
所謂不謀全局難謀一隅,作為開放型經濟體的香港,必須因應外圍情況調節本身發展策略與思維,尤其是內地經濟發展。現時內地已成全球經濟增長火車頭,十八大會議確立中國GDP在2020年較2010年翻一番。有專家和學者認為,港府必須改變不注重經濟規劃的心態,除了深化本港與內地的融合和合作,也要創造環境吸引內地將資源搬來香港,例如成為內地的企業研究開發中心及專屬再保險基地等。此外,學者指廣西省和雲南省的農業產品開發市場潛力巨大,建議香港與兩省合作,達成三贏局面。香港商報記者 黃兆琦
過往香港幫助珠三角發展的同時,自身也獲得巨大經濟利益,不過2008年金融海嘯後外圍經濟嚴重受挫,珠三角港商的業務大受影響。全球經濟重心東移,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回歸以來內地一路深化落實與香港的交流融合,又為香港戴上五頂「高帽」,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高增值服務中心,期望從這幾個方向鞏固香港經濟中心的地位。
港要推動多元產業發展
香港過往一直爭取內地開放市場,便利港人港資到內地發展經營,2003年CEPA簽署後,國家不斷深化和提升香港與內地原有的合作。擁有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工商專聯主席黃友嘉,接受本報訪問時指過往港府的思考較單向,很少將注意力放到吸引內地將資源帶到香港上。他認為,香港要推動多元產業發展,靠自身的動力和條件未必足夠,吸引內地產業來港,對本港產業多元發展非常有利。
黃友嘉說:「過往港府從自由經濟、開放大陸市場、如何進入內地等方向來思考,很少考慮將內地的資源帶來香港發展,今後應更加積極發展本土經濟上。」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王健指出,內地發展現代產業系統,遇到研究和開發(R&D)能力不足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源與法律保障上,香港即使土地和勞動力較高,仍是比內地更好的R&D中心選擇。不過,暫時似乎未見到內地企業視香港為R&D首選地。今年6月獲委任為經濟發展委員會籌備小組成員的黃友嘉稱,香港沒有足夠配套讓內地的R&D部門搬來香港,流失了很多機會。
在港營運不一定成本高
香港城市大學亞太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李鉅威受訪時稱,內地人認為香港營運成本高是一個誤解,一些部門不需很多人或地方便能運作,香港的銷售網絡與內地不同,對內地貿易十分重要,香港亦是人民幣資金走出去的良好選擇地。他建議港府在青衣興建一個科技園,吸引新興行業來港。
爭取成專屬再保險基地
專屬再保險是另一個工商專聯大力向政府建議應推動的行業。內地當局已批准主要企業設立專屬再保險,有城市打算爭取有關業務,在本月(12月)初舉行的中國保險業年度峰會上,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會長金堅感歎,內地部分專屬保險仍處空白狀態。黃友嘉表示,假如港府高層積極游說內地當局和處理稅務問題,香港有機會成為內地企業的離岸專屬再保險基地,協助企業根據國際法例和慣例處理。
十八大會議訂下中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的目標,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蕭金成教授對本報說,報告顯示中央對香港定位無明顯變化,與十二五報告一致,中央希望香港繼續發揮門戶和窗口作用,帶動珠三角區域發展。不過,由於珠三角經濟受西方的影響較大,近期發展放緩,令香港對當地的牽引作用變得較不明顯,因此他認為,香港與內地的合作必須輻射到更廣闊的泛珠三角洲區。
港可研加強次區域合作
「香港可以考慮加強與不同區域裏的次區域合作,泛珠三角地區(9+2)中,廣西省和雲南省的農業發展潛力極大,兩省與東南亞的越南、老撾等國互補性強,當中有優勢也有劣勢,香港資金可以和雲南廣西合作,推動農業產品開發,為內地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香港、以至國際市場提供產品。」蕭金成說。
內地生活質素提升,近年進口的農產品金額大增。蕭金成稱,廣西、雲南與東南亞的合作較多,然而,三個地區的企業管理和技術都較薄弱。像以往對珠三角的投資,香港提供了管理、資本和貿易市場,現在也可以這樣做;這些地區可為港資提供土地、勞工和農業產品。
|